•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师风采 > 齐鲁名师 >
  • 齐鲁名师——刘秋梅
    发布时间:2018-05-24 14:31          作者:刘秋梅          来源:山东省教师教育网         阅读:

    blob.png

    刘秋梅 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齐鲁名师工程建设人选。曾获国家级、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多次执教省、市、县级观摩课。主持或参与的7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实验课题均已成功结题。其中,主持的一项省级教研课题获山东省教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参编了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撰写的13篇教学论文分别在《基础教育课程》《湖南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潍坊学院学报》等书中发表。 曾被评为:全国骨干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泰安市学科带头人、泰山名师、泰山功勋教师等。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琐思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将生活情境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操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跨学科的课堂教学、拓展性的社会课堂、丰富的基地化实践,将“课程”、“教学”、“学习”从单一趋向整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责任担当、创新实践、学会学习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跨学科;课堂教学;社会课堂;基地化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普遍重视学科课程建设,却忽视了学生经验性课程的培植,由此,导致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教材与经验的分离。调整课程结构,从小学到高中均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必修课程,与各学科课程并列设置,这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亮点。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教师对此课程认识模糊,如:蜗居课堂的单一化教学、漫游社会的随意化教学、偷梁换柱的虚假化教学等。如何赋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生命的形态,充分发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弥合学校课堂的闭塞

    基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认识,多人将学科实践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学科实践活动是从学科知识和观念出发,将学科知识和观念与真实生活情境相联系,开展相关探究活动,属于单一学科或单一领域,一直以来,学科的“专业研究”让整体教学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基于学生的经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知识、发现知识、运用知识。综合实践活动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阈出发,重新唤醒并立足学生的经验(含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恢复学生的学习体验、兴趣、直觉、情感等,这是整体教学的返魅。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是从日新月异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出发,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特征。我们应倡导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方法融入专题教育,让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等方式实现专题教育的目标,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将专题教育的内容,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等,形成探究主题或活动主题,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方式,进行整体设计和实施。例如:“认识国旗”这一主题实践活动中,我们就可以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课程资源,展开关联教学、推行跨学科实践作业,形成富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如,品德与生活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国旗,并了解每部分的含义;语文教师指导阅读文本《升国旗》,体会对国旗的崇敬之情;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国旗形状、测量长宽数据;美术老师指导学生准确构图,生动地绘画国旗;音乐教师则学生学唱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五星红旗》;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将爱国落实到自己平时的那些具体行动中……这一主题实践活动,不是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诸多子活动之间又是难度递增的,这样,学生对国旗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对国旗的陌生感到爱护国旗,升华至对国旗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担当素养。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开放的课程。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突破学科的藩篱,挣脱学科的束缚,寻找到契合学生生命成长的主题实践活动整合点、生长点,提炼主题、整合资源,形成系列化的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微课程”,作为校本课程的延伸与拓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弥合社会课堂的断裂

    学科课程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而往往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忽视学生的活动体验过程。德国著名思想家胡塞尔认为,“尽管科学世界的逻辑超越了直观的生活世界,但它只有回到现实生活世界时,才具有它的真理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要促进学科课程的对话,更要超越学科课程,将学生的学习延伸、拓展到社会实践,由此弥补学校课程与社会实践的断裂。为此,我们可巧妙安排课程表,即:每周的3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连排。这样,教师和学生探究出某一手工制作作品的制作方法后,就可趁热打铁地去动手制作;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深入社区、走向社会,扎实地开展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问卷调查、现场调查、采访活动等,真正让学校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无缝对接。例如:在开展《我是种植小能手》主题实践活动时,将学生带到预先联系好的蔬菜种植园,向菜农请教白菜种子的种植深度、种子数量、适宜的“株距”和“行距”,然后,组织学生用米尺测量,合理下种,及时浇灌等。期间,学生“计算技能”、估算能力”均得到训练。实践活动中,学生动脑、动手,在小组合作中解决了实际问题。种植主题实践活动之后,再充分挖掘社会资源,邀请“嘉宾”进行现场指导。如:菜农介绍蔬菜管理经验,医生讲解清理蔬菜残留农药的方法,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同志介绍蔬菜商标注册的意义和程序,营养师介绍蔬菜的营养价值等,这样,一下子开阔了学生视野,蔬菜种植由原来的书面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两大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又像一个万花筒,知识包罗万象,很多知识和能力是学生生存必须具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原有的学校单纯认知学习,让学生的“手—脑—心”、“实践—感知—思考”、“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形成一种“具身认知”。这种认识方式深刻影响着学生的生命成长,形成了超越智力以外的东西。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弥合基地实践的突兀

    “基地化”教学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要的实施方式,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利用基地教学资源,创设主题教学情境,搭建学生超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并提供系统化指导与服务。目前,有些学校为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一学期的课程设置中预设一周时间,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自选实践项目。如:我们宁阳县设有一处县级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可在征求学生意愿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去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活动。实施以前,必须先向县级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上交活动方案。收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复后,组织学生从“体验性”考察活动、“研究性”探究活动、“设计性”应用活动、“拓展性”训练活动中自由选择其中的3项,合计学满20学时。选择同类项目的同学临时组班,共同学习,及时填写学习项目反馈单,基地学校根据学生反馈,及时完善或调整学习项目,以实现一切了为了学生发展服务,为了发展学生一切服务。学生在校期间,需要住宿,自己洗衣、叠被子、打饭、洗餐具、轮流值日打扫卫生等,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健康生活这一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

    每所学校还可因地制宜,本着就近的原则与一些企事业单位联谊,建立多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如:我校分别与县气象局、县华联超市、县消防大队、县苗木基地、县污水处理厂、县玻璃纤维厂等建立实践活动基地联谊单位。学校根据课程进度、季节等因素,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深入基地实践研究。每年3月22日,学校会组织三年级的学生奔赴县污水处理厂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生通过实地参观,了解污水处理的繁琐程序、污水处理付出的代价,再联系目前全世界因水资源需求上升而引起的全球性水危机这一现实,自然会唤起同学们的节水意识,“争做节水小卫士”活动也定会扎实有效了。

    通过与基地实践活动的对接、磨合,学生能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了“活动课程化”、“课程项目化”的发展思路。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也真正从教学走向了课程。正如课程论专家派纳所说,“课程不再是一个事物,也不仅是一个过程。它是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一种私人的意义,一种公共的希望。课程不只是我们劳作的场所,也是我们劳作的成果,在转变我们的同时也转变自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我们解除桎梏,让学生主动参与、理解、实践、创生。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是活动,更是学生经验的打开、唤醒、发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改革,一路走来,就像地平线走到近处才慢慢向前延伸一样,我也逐渐意识到教学改革的历程艰辛而非既定的模式,需要从多种视角审视,不断进行理性的批判性反思。

    总之,在社会这所开放的大学校中,只有破除课堂壁垒、科学整合,拓展社会课堂、盘活资源,对接基地实践、拓展训练,才能使这门课程的外延不断延伸,让课程魅力不断增值,真正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一体化,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