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师风采 > 齐鲁名师 >
  • 齐鲁名师——张青
    发布时间:2018-05-10 13:45          作者:admin          来源:齐鲁名师网         阅读:

    blob.png

    张青 青岛鞍山二路小学高级教师,曾获“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 ”青岛市名师““青岛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从教26年,执教各级公开课三十余节,在山东省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多篇论文在《山东教育》《江西教育》等杂志发表。

    别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这段时间的语文课堂,在“导学卡”“活动单”“自学提纲 ”等的扶助下,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不断提高。而老师也开始逐渐把准学情这个“脉”,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然而,瑕不掩瑜。由于模式相对统一, 如何彰显教师的教学风格,如何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情感发展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的流程,如何有效地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等问题凸现出来。尤其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教学反馈环节还是体现得比较充分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则明显弱化,品词品句、移情体验、语境转换、比较品评、再造想象等阅读教学的看家策略被抛之脑后,语文味不浓,看不见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不到彰显,教师变得可有可无。

    那么,到底怎样在“以学定教”模式下体现好教师“导”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教师的“导”应落脚点在“学”,主要应体现在推进学习进程和提高学习效果上。

    一、“导”在教学方向处。

    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握教与学的方向。备课时要抓住教学主线,使课堂脉络清晰。课堂上,课堂上先学什么,再学什么,最后学什么,一定要非常清晰。通过主线的推进,可以巧妙地将相关教学目标依附于其中,使学生在渐进的学习中逐步地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位老师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各小组提出如下探究的问题:①父亲这样爱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还坚决要求儿子放走大鱼?②詹姆斯明明不情愿,为什么最后还是放掉了大鱼。③“詹姆斯为什么说只有这次父亲的教诲让他终身难忘!……显然,学生的问题都是围绕着“放鱼”这一重点难点部分提出的,这也是在预料之中。如果就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展开教学,忽视文章自身的起承转合,教学目标很难达成。教师点拨:“我们看看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放鱼’提出的,作者再写‘放鱼’前,先写了什么?” 巧妙地将学生的视线引向课文第一部分。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品悟“钓鱼”的过程,赏析作者恰当的动词描写,并尝试用上这些动词说说钓鱼的过程。这样不仅落实了语言的感悟和运用,也为探究下文“放鱼”做了情感铺垫和渲染,前后映照,学生对文章内涵就会感同身受。

    再如《灰椋鸟》一课,学生多提出了“作者对灰椋鸟的态度前后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说树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等理解感悟层面的问题。实际上,“怎样写出场面的热烈喧闹的”这个从表达入手的问题才是本节课学习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的主线。学生提不出来,同样需要教师预设和引导。教师就可以以表达线为主展开教学,穿插解决学生的问题。

    这里,教师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机应变,借助有启发性的 “导”,把自己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预设的核心内容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问题,适时适机地纳入到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中,从而及时调控了学习方向,矫正了探究主线。

    二、“导”在学习方法上。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讲,尤宜至力于导,导者,想方设法使学生自学得之。”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在自能的状态中主动地去学习,才可能让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因此,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渗透、点拨、示范、比较、迁移、总结、即时评价等进行指导,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在理解内容、梳理结构、体会情感、揣摩写法等每项任务即将完成时,要指导或示范学生小结学习方法,以便能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去。

     教学低年级《大禹治水》一课,教师请同学通过实物展台共享字词学习的成果时,学生关注了文中的多音字“没”的读音,但仅限于“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怎样判断其在其他词语中的读音”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则难以关注到。 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跟进指导:①课件呈现,比较不同读音表示的不同意思;②注音练习,迁移运用。③总结方法:根据字义判断字音是学习多音字的好方法。

    这样层层递进的指导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领悟了多音字的学习方法。

    《剪枝的学问》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疯长”一词是个生僻词,有的学生可能关注不到,有的学生会在预习时查词典解决意思。课堂上,老师的“导”就有四个层次:①“不常见、不知道意思的词在预习时不能放过,要想办法读懂意思”——这是从预习习惯和方法上的指导;②“‘疯长’这个词语我们平常很少接触,我们先把它放在句子中读一读”——这是渗透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③“这个词语的意思就藏在这个句子中,自己找一找划一划”——这是方法的指导和运用;④小结:把词语放到句子中来理解的方法——这是方法的提炼和总结。

    《太阳》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本身语言浅显,学生提不出不懂的问题。老师针对“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设计了这样的几个层次:① 指名板书阿拉伯数字1-1300000;② 指板书:看到这两个数字,你有什么感受,请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③小结:“作者这样一比较,我们不得不心服口服地说,太阳的确很大很大。”领悟说明方法是教学重点,老师找到了很好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直观的数据比较中体会太阳的大。至于具体的说明方法,教师并没有刻意地指出来,而是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很自然地糅合,使知识获得与方法渗透合二为一。   

    学习方法的习得,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导学生发现方法、归纳方法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运用,在“扶放”结合中来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导”在语言运用上。

    新课标(2011年版)强调“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教师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这样的情感文化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怎么表达得这么好。让学生既理解掌握文本内容意思,又能理解语言,揣摩文章表达,积累语言,再通过一定的迁移应用训练,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思维,形成相关技能。

    教学《灰椋鸟》百鸟归林的场面,学生以“作者是怎样写出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的?”为主线展开探究交流,①学生说到叠词用得好时,教师相机引导全体学生:自己小声读读这几个叠词,除了多,你还有什么感受?学生在品读中领会了运用叠词写出了鸟儿之多和连续不断,并尝试在本段中再加一处叠词。② 学生谈到作者由鸟叫声产生的联想,教师课件播放鸟叫声,引导学生也展开想象:你听到小鸟在说什么?并相机点评:像这样你问我答就叫“应和” ③引导总结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出“归林”的喧闹和热烈。 ④尝试运用这种发放写一个场面。这样的层层引导,功夫无一遗漏地都用在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运用能力”上。

    教学《小稻秧脱险记》第一、二段,老师有这样几步指导:①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描写;②老师采访扮演杂草的学生,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进而总结出“抓住这些重要的提示语就能把对话读得有声有色”的朗读方法。③尝试给小稻秧的话加上一个提示语,全班交流互评,感受同一句话的提示语不同,读法不同。④圈出三四段的提示语,自由练读,最后师生合作表演读。

    这样的“导”,突出了难点突破的阶梯设计,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运用的空间。词语句子的感悟,在不同的方式的朗读上进行;领悟表达方面则在提示语上下功夫;语言文字的运用就在填提示语中落实;孩子阅读的兴奋点在表演的形式中激起。

    教师的“导”还应体现在对学生交流时的精彩表现予以激励性评价,对不足之处予以矫正性评价;学生忽略的重要之处要指出;学生启而不发时做精当的讲解,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结合起来;以及必要的示范写字、朗读、习作等方面。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须臾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指导、辅导、诱导。教师的“导”,要体现在推进学习进程和提高学习效果上 ,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还要学会优势互补,综合运用“情境语文”“情智语文”等多种模式来解决教学中的各类问题,这样既把握了教学的基本规律,合理运用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又还原了课堂教学灵动、多样的本来面貌。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