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从传统出发 与未来对话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圣菲小学和美融合课程观察
    发布时间:2019-12-11 10:32          作者:记者 倪秀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

    “我很赞同一句话——‘找回属于这块土地的教育’,而属于这块土地的教育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在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圣菲小学校长夏雪燕看来,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首先应从爱家乡开始,继而爱四川、爱祖国,为民族骄傲,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和美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圣菲小学构建了和美融合课程,以科学、人文、艺术等领域的项目式学习方式,打造非遗课程、蜀韵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合,从传统出发,让孩子学会与世界对话,与未来对话。

    从羌绣开始的非遗课程

    2014年,学校教师肖红带学生到阿坝州茂县研学,在中国古羌城,孩子们看到很多羌族阿姨在绣花。热烈的色彩、简洁的构图、粗犷的针法,在孩子们眼里就像漫山遍野的羊角花。羌族阿姨还把手中的丝线分给孩子们,现场教他们学羌绣。

    “羌绣可看、可触摸、可体验、可制作,正是我们要找的特色文化。”夏雪燕听说后,立即着手引入羌绣课程。师生们走进羌寨,寻访羌绣传承人拜师学艺,开发了羌绣课程。

    而在这之前,圣菲小学已经在2012年引入皮影、年画课程,加上羌绣课程,非遗课程的雏形显现了。在此基础上,圣菲小学依托羌绣、年画、造纸、皮影这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增设了传统书法与篆刻,建立了5个工作坊,完成了颇具特色的非遗课程架构。

    如今,走进圣菲小学的人总是忍不住想要体验一番“非遗课程套餐”:羌丽馆里摆放着孩子们精美的羊角花刺绣,纸芸堂里可以操作传统匠人的制造工具,影艺社里陈列着珍贵的清代博物馆馆藏皮影,沐刻坊里有非遗传承人亲手雕刻的年画拓板,醉墨斋里陶胚上的花鸟写意课程正在诞生。

    “让非遗文化不再因为时间流逝而消失,而是以一种全新的生命力在孩子的身上代代相传,这是我们非遗课程的初衷。”夏雪燕介绍说。非遗课程开设后,学校为提高专业性,还专门聘请非遗文化的传承人或专家成为学校工作坊的指导专家。例如羌丽馆的专家有羌绣国家级传承人杨华珍和省级传承人李兴秀;沐刻坊的专家有四川绵竹年画国家级传承人李芳福、四川夹江年画国家级传承人张荣强;影艺社的专家有四川成都皮影省级传承人周军;醉墨斋的专家有花鸟画家李显波、山水画家程绍君。

    以本土为依托的蜀韵课程

    “每一朵花都是一种独特”是圣菲小学和美教育的核心理念。学校一直强调儿童立场,所有的教育都要从儿童出发、尊重儿童,要与儿童兴趣、儿童经验、儿童生活相连接。

    有了非遗课程的尝试后,圣菲小学再次从本土出发,以四川本土文化为依托,研发“蜀韵”课程。

    蜀韵课程确定了6个文化主题:蜀宝、蜀食、蜀街、蜀山、蜀水、蜀人。6个年级,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座山,一年一条河,一年一座城,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全校所有孩子都能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孩子们寻蜀宝、品蜀食、游蜀街、登蜀山、临蜀水、访蜀人,走进了与自己生活密切相连的本土文化。

    随着课程开发的深入,圣菲小学实行跨学科、跨学段、面向全体学生的融合式教育,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英语等各个学科都融入其中。孩子们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在山水人文中观察、发现、思考、探究、创新。而整个课程有着科学的实施流程:确定文化主题、自主选择项目、聘请课程导师、设计创意方案;研发制作作品、成果分享展示。科学、工程、艺术、技术、数学在文化主题中融为一体,创新思维的火花在整合中不断迸发。例如在西岭雪山的一次考察引发了四年级(2)班孩子对缆车性能和安全指数的关注,他们查阅资料、绘制草图、准备材料、团队合作,一种节能安全的新型缆车模型诞生了。

    如今,每学期的蜀韵课程成果展成为圣菲小学一场盛大的嘉年华。这里面有孩子们办的《街是巴蜀美》小报,有孩子们巧手构建的方寸之间宽窄自如的街道,有栩栩如生的清幽青城奇秀峨眉,有功能齐备的活水公园,有神秘古韵的三星堆……

    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未来气息

    近日,央视《看我72变之创意少年》节目录制现场传来捷报:圣菲小学学生获第十四季总冠军。

    在这档看重想象力、创造力、艺术表达力的节目中,圣菲小学学生创造性地将3D打印、编程技术与传统皮影相结合,并将熊猫、李冰治水、宽窄巷子等四川特色元素融于皮影表演中,得到评委一致好评。

    让孩子们在全国海选中脱颖而出的是一个名叫《胖达游蜀国》的节目。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用皮影讲述一个外星人在熊猫“胖达”的带领下畅游蜀国,看李冰治水、川剧变脸,品四川火锅、盖碗茶,游宽窄巷子、锦里等。场景丰富,让人目不暇接。

    最让人惊喜的是其中的高科技元素:一些皮影是用激光切割和3D打印技术制作而成,而且皮影不仅由学生操控,还引入了计算机编程辅助表演。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赋予其可变性,将皮影的元素融入真实的生活才是最好的传承。”影艺社主持人祝佳老师说。除了技术创新,圣菲小学的师生们还让皮影“变身”。皮影角色摇身一变成为更加儿童化的卡通形象,皮影戏内容结合大量中西方的童话故事,便成了圣菲小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绘本皮影戏。英语经典童话加上中国传统皮影,《青蛙王子》等英语皮影戏就此诞生了。

    非遗课程与蜀韵课程成了圣菲小学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和推广四川本土文化的渠道:圣菲小学的孩子们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孩子举行现场连线交流会,将创作的皮影戏、电子绘本书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国家的孩子进行交流。他们创作的英语绘本已经在澳大利亚进行了印刷销售。

    “传统文化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夏雪燕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与儿童生活相结合、与项目式学习相结合,就有了无限的生命力。传统文化不仅需要记忆和传承,更是可看、可触摸、可体验、可制作、可创新的。学校还将在与世界文化对话交流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培养更多“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公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