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建设学生需要的课程
    发布时间:2019-05-10 11:08          作者:潘照团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如何建设学生需要的课程?讨论这个话题,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学生需要”。

        学生喜欢≠学生需要。需要,既有当下的心理满足,又有获取未来幸福的蓄能;既有内在的个体关照,又有外在的时代赋能。学校课程建设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时代的高度,着眼于长远——

        首先,课程的直接经历者、受益者是学生,从学生需要出发构建课程始终是课程建设的灵魂。

        对小学生而言,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以形象思维认识世界,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但注意力不能持久,长时间用一种方式学习容易疲累。从这些角度考虑,课程设计应该更灵动。其次,时代需求是课程建设的方向标。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教育,并以课程的形式物化意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立足于未来社会。学校教育带给学生的可能不是他们当下最需要的,却可能是成长所必需的。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的课程应该更厚实。

        走在灵动与厚实之间,这样的课程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内容上要兼顾基础与拓展。开齐开足国家课程是基本,但仅满足于此只是守牢了底线,满足不了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学生需求。我们要在“开好”上做文章,引进资源很重要。我在浙江温州私立第一实验学校工作时,学校与马术俱乐部相邻,于是学校开设马术课程;后来到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工作,可以尽享高校师资和场馆资源,于是学校创生了“大境脉课程”,让学习在更广阔的空间发生。很显然,学校位置不同,满足学生需要的方式就不同。

        “拓展”这条路径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体验,这是满足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需要。当然,“拓展”不是单列的、与“基础”并行的两条轨道,更多的是“融生”。学校拓展性课程应涉及三级课程的所有学科和学习领域,可以对语文学科“动刀”,拿出一节课作为“导读课”,融入阅读要素,也可以拿出一节数学课拓展“思维”,启迪学生心智。

        驱动上要兼顾规划与自主。课程是有力量的,就像一个驱动器,科学合理地规划才能使其高效运转。如课外活动,由班主任单独组织可以解决体育教师编制不足问题,这是普通做法,但结果往往是课外活动被“吃掉”。如果我们重新规划,一个学段统一由一位体育教师上大课,班主任跟班,有如小型“大课间”,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再比如学校在规划、设计课程时都会设定教学目标和实施路径,可这类“官宣版”课程太正统,不来点调剂品,难免让学生感觉乏味。这时学校可以创设机会让学生自己玩:一种是让“设施”成为课程。比如,设置棋艺区、星秀场、泥巴墙、无人售货店等,学生置身其间自然会有教育发生;另一种是让“信任”成为课程。教师可以拜学生为师,接受学生的指导,也可以让学生接受各类挑战,如让学生组织学校级别的赛事。自主给予学生选择,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基本手段。

        形式上要兼顾常态与变易。在教室学习是一种常态,将其搬到露天场地就是变易。比如温州前段时间连续几个月阴雨绵绵,天晴后,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找春天”。如果教师把学生带出校园,走进大自然、社区场馆、高校学堂,甚至来一场研学旅行,全面发展就有了更多抵达学生需要的门路。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统整课时长度,既有常速的课堂——35分钟,又有变速的课堂——15分钟、50分钟、70分钟、半天、一天。不同时速的课堂契合了不同课程的频率,贴近学生的学习规律,也就满足了学生需要。此外,还要改变单学科课堂的现状,开设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跨学科课程并采用项目化实施,如此,学生的学习素养才会培养起来。

        如何寻找灵动与厚实之间的平衡点?尊重学生最重要。当我们把学生置于课程最中央时,“学生需要”将不再是美好的说辞。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副校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