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得评价者得课程
    发布时间:2019-02-14 14:16          作者:张菊荣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经典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有四要素: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有人认为,教师只负责实施,目标、内容是课程专家的事,评价则是第三方的工作。这种想法显然是片面的,教师必须系统思考四要素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达成四要素一致性是课程的基本逻辑,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得评价者得课程,得课程者得教育,得教育者得未来。评价在课程建构中十分重要,但现实中关于评价常常有两种误解:一是把评价等同于外部评价。当外部评价(比如考试)过于强势,易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课堂教学也会难以实施,保持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的一致性需要共同的努力、共同的标准。二是简单地把评价等同于写评语。新课程改革多年,讲到评价时依然有教师认为就是写评语,殊不知课程体系中的评价是指以什么证明目标的达成。

    教师以什么证明目标的达成?教师要学会设计评价任务,学会组织评价活动。因此,才会有教育专家呼吁“教师,请先学会评价再进行教学”。

    得评价者得课程,换言之,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带学生看一部电影为什么不能称之为电影课程?因为没有评价。如果在看电影前教师有预设的目标,即学生从观看电影中能获得什么,并据此设计了任务,比如画一张情节推理图、写一篇人物评价、做一次主题讨论,学生以评价标准为导向观看电影并完成任务,最后由师生对任务完成情况作出评价。经历这样的过程,看电影才能“变身”电影课程。

    以题目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某一知识固然是评价,但这是对低阶思维的评价,无法评价的高阶思维、深度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等为特点的素养目标。有教育专家说,当下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3.0版。1.0是“双基目标”,2.0是“三维目标”,3.0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这是目标的迭代升级。随之而来的关于目标的评价也必须相应升级,自行车时代可以靠查地图走路,私家车时代就要依靠GPS导航,学校教育也要从考知识、评技能向评价素养过渡。怎样评价素养?依靠背碎片化的知识、做机械性的操作是有问题的。根据学生真实情况进行的表现性评价则是评价素养的基本方法之一。

    表现性评价是让学生做任务,教师通过收集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相关素养。当然,与所有评价方式一样,表现性评价要有评价目标,即通过任务评价学生的什么素养。教师要提供一个还原度较高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一项相对复杂的任务,可以是完成一件作品、在公开场合做一次演讲或完成一个项目。这个任务就是表现性任务。此外,教师还要设计评分规则即“产品规格”,这个“产品”可以是静态的作品,如绘制一幅导游图,也可以是动态的,如做一次竞选演说,让学生对标,明确怎样才是完成得好、怎样是不够好。有了评价规则,评价目标才能清晰。

    表现性评价针对的是一个长期目标,完成需要一段时间,可以嵌入单元学习、项目学习、主题学习之中。我曾看到不少教师和学校实施的所谓课程缺少评价标准,课程建设“做到哪里是哪里”“做到怎样是怎样”,这样的课程是难以做出品质的。其实,只要明确评价目标,制定了科学的评价标准,课程特色就出来了,学生的表现也会更佳。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中国教师报》2019年01月30日 星期三 第07版:课改研究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