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五要素构建生活化政治课
    发布时间:2018-12-14 14:37          作者:黄津成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就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必须在教学中让“情境、过程、知识、行动、思维”五要素完整、扎实地落实到课堂学习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体验、探究、实践、合作中学习,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要素一:情境,让学生在“似真”的背景中学习。要想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是关键。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要能够比较好地迁移到社会现实中,课堂学习的情境与现实情境的相似性有着决定性影响。学习情境越是“似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就会越顺利。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简化、优化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似真”的情境中学习,如讨论经济、政治的重要决策,聚焦关键性因素,充分体会知识、技能迁移运用所需要的情境和条件,更好地理解真实生活,明白改造现实的行动条件。

    要素二:过程,使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体验。“活”的能够迁移和运用的理论与能力是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在获得体验、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要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实践能力发展得更好,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比如,学习“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影视、文字展现社会和现实中学生身边典型人物的形象,创设一个可以体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具体的、现实的典范,并为其撰写颁奖词,对照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写下感悟,一定会对正确价值观、高尚人生观的积极意义产生强烈体验。

    要素三:知识,助学生构建真知的结构体系。情境化的、活动式的课堂,学习获得的知识难免碎片化。因此,教师要关注知识体系的建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

    比如,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内容和要求等进行梳理,建构一个分析中国社会现实和发展的理论体系框架。有了这样的框架,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素四:行动,促学生经验和经历的增值。以实践性和参与性为特征的活动型思想政治课,必须让学生行动起来。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以自主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展开学习;以虚拟实践方式,在头脑中迁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课堂创设的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在此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处理信息、处理具体事件的方法,发展实践能力。课堂外,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以增强行动的实效。

    要素五:思维,提升学生系统思考的能力。政治课要培养有正确政治思想的公民,达成这个目标提升思维是关键。因此,教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系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有逻辑地展开思想,有方法地进行思考,有深度地持续思索,是提升学生系统全面思考问题能力的主要方法。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和实践进展,针对思维和行动所面对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深度追问和细节追问,引发深度思考和思维探究。

    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知识是基础,行动是路径,情感是动力,思维是关键,情境和过程是载体。抓住了课堂的这6个要素,学生就能够在情境中学习,在过程中经历,发现和建构知识体系,深化情感体验,提升行动能力。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教科所)

    《中国教师报》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第05版:现代课堂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