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特级教师谈教学·于亚文
    发布时间:2018-06-14 14:31          作者:于亚文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新课标指导下的“大语文观”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即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那么,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认为,应该是在新课标指导下构建碧波深处、育沙成珠的“大语文观”,具体体现在“大课程”和“大课堂”上。

    “大课程”有如源头活水。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当下教材中的单篇课文无法从知识架构和语文能力培养上满足新课标、新高考的要求,我们需要一套能结合知识与能力养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材,弥补目前教材碎片化的不足,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重组、再造语文教材,使其形成“大课程”。

    以《承德市专题性整体阅读》读本为例,整套专题化单篇短章为专题性整体阅读,以人教版教材为蓝本,结合全国的十余种版本教材,以经典人物的经典篇目为核心进行筛选整合。其中,杜甫专题分为“导语、知人论世、经典篇目、灵犀一点”四部分,“导语”用诗意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该专题的内容及价值。“知人论世”旨在全方位、立体式介绍杜甫生平事迹,让学生全面了解杜甫的思想,透彻解读其作品。“经典篇目”选取各种版本教材青睐以及广为流传的经典篇目,多角度展示杜甫思想及风格,分为教读篇目、研读篇目和自读篇目三类,供师生自主选择学习。“灵犀一点”围绕作家和作品,注重当代文化参与,设置开放性研究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形成个性化解读。

    原来的课堂只侧重于碎片化分析,学生思路狭窄,课堂枯燥,不仅无法带动阅读,而且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承德市实行专题性整体阅读教学之后,一个专题基本围绕“读—背—思—写”四个环节,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学材活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教师也开始广泛阅读,开展小组背诵挑战赛、我阅读我推荐、奇文共欣赏等展示活动,学生从阅读变为“悦”读,吸纳素养、厚重底蕴。

    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积极阅读新闻周刊、环球经济、世界历史等报刊杂志,观看“辉煌中国”“朗读者”“经典永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关注时代生活,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生活演变等都进行分析研讨,解释文化现象,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提高认识。

    比如,杜甫专题的“灵犀一点”其一:2012年3月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网络上疯转。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肩扛机关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杜甫很忙”。对这种“再创作”,你怎么看?要完成这样的“灵犀一点”,学生没有当代文化参与,没有海量阅读,是不可能的。

    语文教师除了在语文课程设计上要下功夫,在课堂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更为关键。语文大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看世界的路,是解放学生天性的舞台。

    语文教师不仅要走专业化道路,还要走全能化道路;不仅要关注课堂内部,还要关注课堂外延。语文教师除了要把握课堂教学的时间,更要学会积极开发课堂之外的教学资源,善于运用和发挥身边的“大课堂”,从课本引到生活,将课内与课外结合,引领学生看万千世界。

    比如,在原有专题性阅读基础上,语文教师把杜甫、李白专题设计到一起。从设计理念上讲,从横向角度作对比阅读,本身就是大课堂观的思想;从教师自身来讲,需要“强大”的备课量,推及到学生,根据统编教材的变化,学生阅读整本《杜甫传》,拥有了“强大”的阅读量;从课程的涵盖面来讲,这需要关注李白、杜甫的异同度,有“和”又有“分”,把李白、杜甫专题分成四个部分:我们的青春、宦海沉浮时、漫漫知己路、人生归何处,并选取四个时期的典型诗歌,大开放式给学生。在这四组对比中,让学生解盛唐之景,感诗人之情,怀遗世之思,触浪漫和现实的交锋。最后在专题总结上,语文教师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提出专题研究题:将李白称为“诗仙”,将杜甫称为“诗圣”,你认为是否恰当?如果你给两人起个别称,会起什么?原因是什么?旨在大阅读背景下有大思考,展现“李杜”专题课堂。

    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天性,懂得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学生拓展更为广阔的认知视域,让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核心维度取得更大的进步,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不断发展。

    (作者系河北省首批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承德市教育局中学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