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基础教育改革的“西工方案”
    发布时间:2018-05-21 13:47          作者:成尚荣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让儿童站在教育的正中央”是心教育倡导并践行的,也是教育人的集体共识,而心教育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把集体共识变成一个区域行动,让儿童可认识、可发现、可理解、可发展成为西工教育人的行动哲学。让人欣喜的是,心教育在成就一方教育的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本期,让我们一起看看专家、局长、校长眼中的“西工价值”……

    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有非常重要的主题,即区域课改新策略、教师发展新路径、基础教育新样态。所有的“新”,我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都看到了。这一切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西工区教育的价值,或者叫西工价值。

    西工教育的价值解读

    西工区教育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我们看到了区域课程改革的新策略,在新策略背后也看到了教师发展的新路径,在教师发展的深处又看到了西工区基础教育的新样态。这一切都可以归结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发展素质教育。

    西工区在努力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中国的本土化表述,在国外没有“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有学者研究国外的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内容上、路向上、价值立意上是差不多的,因此中国的素质教育是可以走向世界的,它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发展素质教育又充分体现了中国素质教育的文化特色,这叫作中国特色。中国要为世界的教育改革,尤其是为世界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一个方案,这个方案叫作中国方案。中国方案不是空洞的,它很具体,需要区域发展素质教育的方案支撑。从这个角度上看,西工区的教育、西工区的基础教育新样态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为中国发展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方案,这个方案叫作“西工方案”,这是西工教育最高的价值。

    那么,西工方案、西工基础教育新样态,核心问题是什么呢?核心问题是他们提出来的心教育,用心教育创造新样态,用新样态创造西工方案,用西工方案支撑中国方案,它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而发展素质教育,包括西工方案都有一个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从这个视角看,西工方案又是在创建落实立德树人的一种模式,不妨把它叫作立德树人的西工模式。

    西工育人模式的要义

    心教育是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立德树人内涵深刻、丰富。立德树人首先是人,围绕着人有三个核心要义: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西工区恰恰是在这三个方面都创造了经验,形成了西工育人模式。

    第一,培养什么样的人?走进西下池小学,看到的是爱和自由,看到的是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在西工区外国语小学看到的是要走出校园,走向世界。我们走进西工,你才会发现西工的育人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来的培养时代新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西工区正在摸索着如何通过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时代新人离不开核心素养,有人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疑虑,教育部新修订颁发的《高中课程标准》就是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学科核心素养来修改提升的,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们应该坚信不疑。核心素养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日本是要培养三种能力:基础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美国是要培养三种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技术媒体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经合组织对核心素养的表达是互动地使用工具、在社会异质体中互动和自主行动。核心素养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主题,但是它有不同的表达,而我们中国的表达将之归结为: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一个学生发展是需要关键能力的,但是只有关键能力还不够。关键能力本身也有一个方向问题,这个方向需要必备品格来把握,而必备品格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价值观问题。这种中国本土化的表达,在西工区教体局局长李艳丽的领导、设计、规划和推动下,那就是教育要走进儿童的心灵,真正发现儿童。走进儿童的世界,才有儿童观,儿童观就是西工区提出来的儿童立场。儿童立场是建立在心教育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发展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上的。可见,基础教育新样态首先在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上,在西工区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第二, 怎么培养人?通过立德来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这个人是不能真正成为人的,不能真正站立起来。在西工区,如何立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和策略,那就是为儿童发展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是一种道德的表现,有准备的环境是优化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是大家合力形成的环境……所以,李艳丽非常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力量的整合,通过大家合力共建一个优化的育人环境。有人说在西工区学校里看到了“儿童高度”,校园的高度是为儿童准备的,只有儿童高度才是教育的高度。当我们看到儿童高度的时候,一定会看到儿童的深度,也会看到儿童发展的广度。有准备的环境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的观点:环境可以改变人,人也可以创造环境。这是一个文化的过程,人创造环境也是在创造文化。

    第三,为谁培养人?为社会主义培养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需要有一种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在西工区首先是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是社会主义认同,表现为一种家国情怀。学生的发展,儿童心的发育,精神的塑造,先要有一个中国的灵魂,让未来儿童挺起民族的脊梁。

    心教育带来的启示

    三个问题回答了西工区创造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如果再做一个概括,那就是西工区是聚焦在心教育发现之上的。儿童之心是需要发现的,当下我们对儿童有没有真正发现呢?西工区的做法是站在一个非常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如果有机会与李艳丽交流,你会发现她说得最多的是配对、适应、环境、独立个体,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发现儿童,是找到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课程、儿童与自然、儿童与所有资源的对接,只有在适应的环境下儿童心理才有更好的发展。这是西工区重新认识儿童、发现儿童的一个重要特点。

    西工区儿童立场的建构不仅站在一个心理学的角度上,还站在哲学高度。所谓哲学的高度,就是解决儿童是一个什么人的问题。《爱弥儿》的作者卢梭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一门学问最重要,但这门学问最不完备,就是关于人的学问”。卢梭的这个重要判断,在西工区演化为儿童的学问是最重要的学问,儿童的学问又是最不完备的学问。于是李艳丽说,认识儿童、发现儿童要鼓励儿童发现自己,只有发现了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儿童改变了,才能改变我们的教学,改变我们的课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6年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当代教育要有四根支柱,即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但是2003年又提出第五个学会,成为第五根支柱:学会改变。西工区教师发展的新路径,新就新在教师在自觉改变自己。

    西工区对儿童的重新认识、重新发现,又站在了新时代的角度。首先,当下儿童处在多重的生存之中,儿童的生存、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发展不只是在学校里,也在家庭里,也在社会中。当下的儿童至少生活在三个世界里:一个现实的世界,一个理想的世界,一个虚拟化的世界。其次,儿童又处在新技术的包围之中。虚拟世界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但是虚拟世界有许多诱惑,如何让技术成为儿童的工具,让儿童站到工具前面,成为工具的主人,那就是要应对处在多重技术中的儿童立场问题。再次,儿童处在多重的价值困惑之中,中国的国门打开后,各种文化的涌入和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汇合在一起,多重文化带来多元价值,多元价值带来学生的价值困惑,甚至产生了价值的迷乱。所谓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现代化就是美化,对人的评判不是道德,而是颜值,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这些价值都在影响着儿童。最后,当下儿童对成人的依赖性在降低,他们不过多依赖成人,也不会过度依赖教师,他们依赖谁呢?他们要寻找自己的伙伴,需要一种情感的伴随,精神的培育。

    西工区的儿童立场,心教育就是发现新的儿童的变化,在这样的儿童立场上,教育才是符合儿童发展的。

    西工区的儿童立场是有价值的,儿童立场的价值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是统一的,用国家价值、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照亮儿童立场。站在儿童立场发展儿童价值,映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也意味着西工区的心教育是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谓成为最好的自己,首先是成为中华民族复兴所需要的那个人。

    其次,要走近儿童、重新认识儿童、发现儿童,落实点在哪里?落实在课程中。回顾课程改革的历程,我们有哪些进展,还存在什么问题?这些在西工区是有反映的,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非常好的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一些地区和学校把重点、兴奋点放到校本课程开发上,无形之中把国家课程边缘化了。课程改革非常重要的是创造性高质量地实施国家课程。国家课程代表国家意志,国家课程是时代对儿童发展的最基本素养的规定。国家课程在课程改革中起主导作用,我们要坚持国家课程的完整性。在西下池小学,我看到非常丰富的儿童工作场所,把校本课程、地方课程都融入国家课程之中,以国家课程为主导,带领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国家课程为主导的育人力量。

    再次,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科专业,没有学科专业是做不好教师的。西工区对教师发展的要求不仅是一个学科专业,不仅是一门技术,而是要超越技术,超越工具,走向一个更高的专业,我把它叫作“第一专业”,这个“第一专业”就是研究儿童的专业。心教育,让西工区的教师建构了自己最大、最高的专业,站在这个高度,我们找到了教师发展新路径。

    (作者系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