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课题研究 > 教改前沿 >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回归生活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8-04-16 13:34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在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与家长的思想观念由只关注分数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关注学科课程向更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倾斜。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成长有促进作用,但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和课程定位,一线教师不容易解决课程实施时间跨度长、活动场所多、管理难度大、评价无标准等问题。

    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似,日本中小学“综合学习时间”课程是由学校实施的实践性课程,内容超过教科书范围,是一种横向的、综合的学习活动。

    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综合学习时间”课程,在多年探索中积累了一定经验,或许能够为我们的教师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一点参考。

    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目标

    “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涉及健康、环境、信息等方面。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校设计了体验、观察、实验、调查与研究、报告和讨论等体验性学习和问题解决性学习。这种学习不局限于某一领域或学科,而是通过活动促进个体发展,让学生走出课堂、迈出校门、踏入社会、走进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势也在于需要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体验、感悟,从而获得经验。通过参与班、团、队活动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参与体验活动形成劳动意识,培养职业规划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与问题,积极开展研究;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生涯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回归生活环境的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过程也是教育教学的过程,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课程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在“综合学习时间”课程中,以儿童为本、基于儿童需求开展实践性环境教育: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多维互动,创设问题情境;再通过儿童的发现思考形成探究题目,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充分发挥主体性;最后通过亲身实践成就儿童生命价值。活动让学生回归生活,完善环境价值观,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提升自身品格和社会责任感,体验幸福感。

    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主动关心的意识,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使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人与社会的关系……“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这些特质表明,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率一定要回归生活环境。

    教师要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学习内容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问题作为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的联系,使儿童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还要基于生活开展教学。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强调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比如,山西一所小学开展的《家乡小河的寻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生活环境为背景设计了参观、访问、摄影、绘图等环节,将语文、社会、美术、法律、家乡环境调查等知识与见闻结合,组织学生实地调研、汇报交流。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达保护环境的愿望和完成相关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主探究,面向学生的生活环境,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多元综合的课程评价

    相对于学科学习的考试评价、他人评价,“综合学习时间”课程评价方式是多元的:重视学生自评、互评和作品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学生创新精神和对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其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依赖于某一学科而开设,与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不能完全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应突出学生的发展价值,在评价方式上更加多元。例如,可以采用质性评价,利用档案袋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进行记录,关注学生的努力与成就;评价内容多样化,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我们要将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相联系,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导向,促进知情意行统一发展。只有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真实有效、开放自主的课程,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新课改注入活力。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部分内容摘自《教育与教学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科技报》)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