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资讯 >
  • 批评孩子有艺术
    发布时间:2017-12-28 13:52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

    钱老师:

    您好!

    我家女儿今年6岁,刚上一年级,在班级里非常顽皮,经常和男孩子打打闹闹,擦黑板扫地等班级值日也积极报名参加,在班上属于那种假小子的样子。班主任老师告诉我,女儿上课不听讲,喜欢做小动作,摸摸文具盒里的文具,或者掏掏书包,要不就伸手去扯扯邻桌同学的衣服。刚开始时,我在家里批评她上课不专心听讲,要她上课坐端正,听老师话不做小动作。她倒是很乖地答应了我,课堂上也确实有几天变好了。可是时间一长,又犯老毛病了。再批评她时,效果明显不如以前,有时还和我斗嘴,气得我动手拎过她耳朵。

    前天,老师又打电话告诉我,说女儿上课时把脚搁在板凳上,有时还把脚翘到桌子上,老师让她把脚放下来坐端正,她竟然连老师的话都不听,不一会儿脚又搁到了凳子上。

    我当时非常生气,立即赶到学校,趁下课时走进教室,把女儿拎到角落里,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通。谁知,她竟然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大声哭起来。好多同学围过来看热闹,弄得我十分尴尬,只好又耐下性子去哄她。

    我很担心,女儿学习习惯这么差,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一批评她就哭,真是打又不是骂又不是。怎样批评她才能改正过来呢?

    您的读者徐晓丽

     

    徐晓丽朋友:

    你好!

    信中感受得到你作为母亲的那份烦恼与忧愁。其实,班上大多数小朋友和你女儿一样,都有过“不遵守纪律”的情况,你们女儿只是时间长些罢了。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这种“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是因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学习难了,课堂形式从“玩”变成“学”,需要动脑筋;负担重了,课程内容从“综合”变成“单一”,一节课长达40分钟;规矩多了,课堂从松散变成约束,违反纪律就会被老师同学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讲,上小学是孩子学生生涯的一次质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行为必须受规则约束,这种规则意识的建立不仅仅影响到孩子上课,还影响到孩子将来的生活。

    孩子怎样才能从不守规矩到守规矩呢?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过“试误”的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学习,同样适用于孩子的习惯养成。孩子天生无拘无束,幼儿园里的游戏活动也没有过多的坐姿约束,孩子到了小学课堂自然不知道头正身直坐端正的课堂规则。不触碰到规则,孩子不会知道有规则存在,而触碰规则的具体表现就是“犯错误”,所以孩子“犯错误”是常有的事,也是人生的“必修课”。

    问题是,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孩子由于年龄小,对自己的不良行为缺乏知觉,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犯了错如果不能及时知错,下次同样的错还会再犯。所以,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及时而有效地批评孩子,对纠正孩子错误行为十分重要,也是做父母应尽的责任。

    然而对习惯了被宠着爱着的孩子进行批评并不容易,“一批评就哭”,年龄稍大的孩子还会跟父母打嘴仗对着干,许多父母为此感到很头痛。

    孩子犯了错,怎样批评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呢?

    区分不同场合

    在教室里当着众多同学的面批评孩子是不合适的,要注意孩子的感受,换一种场合批评会更好。孩子再小也是爱面子的,批评孩子,首先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自尊心的孩子,才会努力地改正错误。

    在家里,孩子犯了错被父母批评一般是乐意接受的,不存在丢面子的事。如果是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在许多熟识的同伴朋友面前,孩子不希望父母让他丢丑。如果当众批评,孩子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年龄大的会当场顶牛,令父母难堪,年龄小的也会动用“哭”这个撒手锏讨别人同情和声援以示对抗,最终投降的往往是父母。

    注意孩子特点

    胆大外向的孩子,活泼好动,面对批评能够当场认错,过后依然我行我素,对父母的批评全然不放在心上。批评这样的孩子时,态度应该严厉一些,而且要跟踪监督孩子的行为;内向胆小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有畏惧感,父母的每一句话都会奉若圣旨。批评这样的孩子时,语气要轻柔一点,可以和气地多询问多倾听,拿好孩子给他做榜样即可。

    从来信中能够看出,你们孩子属于前者,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幼儿园上课“动”惯了,一下子不能转换到“坐”着上课的习惯上来,所以要十分认真严肃地对孩子说“不”,而且要坚持原则不能动摇,这样才能有效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照顾孩子情绪

    孩子犯的错各种各样,犯错时的情绪也会千差万别,有时情绪平静,有时情绪强烈。犯错时的情绪状态,对父母批评的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

    上课把脚放在凳子上属于情绪平静的错,是违反了课堂行为规范。对这种错误,父母只要换个场合,开门见山地提出批评,要求改正并跟踪监督实施即可。

    一些情绪强烈的错,如孩子刚刚和别人吵了架,父母先不要急于批评孩子,这样只会火上浇油适得其反。可以采用延迟批评的方法,先温婉地劝说,把孩子从激愤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待孩子冷静下来后再批评。

    影响孩子犯错后情绪状态的还有对错误的认识,有的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内心充满懊悔。这种情绪状态是批评的最佳心理基础,有时候父母一句理解宽慰的话语就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对于明知犯了错却拒不认错的,批评的态度自然要严肃才行。

    直击错误要害

    许多父母在孩子犯错时一时性急,没弄清原因就对孩子稀里哗啦一顿批评,结果话说得不少,却没有戳到关键处,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

    “批评”这两个字,“评”是“批”的前提。父母在批评孩子前,先要评估一下孩子犯错的动机是什么,原因在哪里,严重的程度如何,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批评时,要先和孩子做深入的沟通交流,帮助孩子认识到哪里做错了,再直击错误要害提出批评,话语不要太啰唆,但要掷地有声,这样的批评,孩子才能真正认识到需要改正的地方,也才能心悦诚服地下决心改正。

    争取一次到位

    人在接受外界某种刺激时,最初的应激反应最强烈,随着刺激的次数不断增加,应激反应的程度就会慢慢衰减。你第一次批评女儿不遵守课堂纪律,孩子很听话效果很好,再后来批评孩子同样的错误时,效果大不如前,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对于孩子的某些错,批评一次就够了,不可过多过滥,倒是在孩子对改正意见的执行上,需要父母持之以恒的监督。

    年龄小的孩子,面对父母的严厉批评,哭不仅仅是一种示弱,更是一种主动的防御策略,用哭当武器向父母发起主动进攻。所以,对于“一批评就哭”的孩子,父母一定要狠下心不为所动,坚守底线,争取一次性收到效果。你若心慈手软败下阵来,会增加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难度,孩子意识到你的软肋,下次你的批评就会大大失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