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管理 >
  • 为满足学生需求“上下而求索” ——山东省济南第十四中学育人模式变革激活师生潜能(下)
    发布时间:2019-03-08 11:33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

     

     

     

    Arduino开源智能设计课

        学科教室彰显个性    

        承载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改变的学科教室的建设,对改革之初的老师们来说也是挑战。学科教室有着特殊的优势,它将学科相关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放置于离学生最近的地方,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直接对接;同时,也便于学科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个性特点和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创造性地布置相应的文化环境。这些学习场域的形成,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点和专注力,而兴趣与关注即是思维的开始。

        李海燕老师的历史学科教室正对着楼梯走廊,她在门口的学生储物橱上贴了4张醒目的历史人物宣传画,孩子们一上楼就被带入历史情境。贴在地上的大脚丫,从文艺复兴到科索沃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地标的形式,按时间顺序,从教室门口绕着教室一周,并美名曰“历史的足迹”。

        结果固然重要,过程也是异常美丽的。为了让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李海燕老师设计了“我爱学历史”的展板,凡是在历史课上表现好的学生,便可以把其照片美美地展示给大家。如果有属于自己的“感悟与收获”,上课之前还可以书写便利贴,让大家分享自己收获的同时,也很好地展示了自己。

        李海燕老师所设计的“我心中的历史”“我眼中的世界”,则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将散点的历史知识勾连起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的方式建立知识框架,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感受。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是单一的思维走向,即使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呈现出无数个思维的向度。不同的思维向度,则有着不同的思考走向与思维方式,它打开的不只是某个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打开了其他学生学习的视野,从而让更多学生的思维变得多元而有色彩。

        “二战”一直是学生们极热衷的话题,李老师设计的“二战风云”专题,则让学生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进行逻辑的归纳与推理,再以独有的方式展示出来。结果,便有了夺人眼球的“二战”电影海报,喜欢绘画的学生描绘出“二战”人物画像,喜欢讲故事的学生给大家推荐“二战”书籍。李老师还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讲述课本上没有而又鲜为人知的“二战”故事。比如有个学生给大家分享的是“二战”中冷兵器的作用,让大家感叹他博学的同时,也产生了对“二战”历史再探索的浓烈兴趣。于是,学生们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而是在个人博览或群体研究之后,共同讨论“二战”胜利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李老师发现,孩子们不但更多地了解了“二战”历史,还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分析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与研究,李老师与学生还购置了不少历史教具,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北京猿人、“二战”时期的坦克、飞机、战舰的模型,天花板上悬挂着世界各国的国旗,书架上陈列着丰富的历史书籍。历史学科教室既成了地地道道的历史学科学习之地,也成了学生们心向往之的深入探索与自我展示的场所。

        李老师非常欣慰地说,课间,女生拉着其他班的小伙伴来到历史学科教室看她的照片、手抄报,男生领着自己的哥儿们来研究国旗或“二战”的坦克。即使并非这个学科教室的学生,有些也喜欢到这里来上自习,阅读他们喜欢的历史书。

        不只在学科教室里,作为学校研学旅行项目主管的李老师还带着她的学生先后5次到与历史相关的外地研学旅行。研学归来,回到大脚丫学科教室,在分享研学收获的时候,孩子们不但拥有了实地研学的见闻与感受,更对相关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目前,她已开发了九条研学线路。

        在李老师的学科教室里,孩子们学习历史不再感到枯燥无味,而是将学习变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幸福之旅。学习北京猿人时,教室里到处站着“北京猿人”;学习“二战”历史时,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响着“二战”的炮声。这种学习状态,不但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与质量,也让孩子们的心灵飞舞起来。由此优化出来的心灵状态,不但让孩子们当下身心更加健康,还会在持续不断地优化其未来的生命。

        诚如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所提出的,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种心理场或者生活空间里发生的,即行为取决于个体的生活空间。在李海燕老师的历史教室里,学生不仅能直观地学习与积累历史知识,同时在知识下追寻的是一种具有行动与激情、问题与答案、张力与缓解的学习方式、思维习惯与精神品质。

        双向聘任激活动力

        教师作为促进学校发展和引领学生成长的无以替代的人文力量,是学校变革关键的因素。在十四中,育人模式变革之所以能成功迈出步伐,核心是每一个教师无一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双向聘任则是撬动教师内在动力的标杆。

        2016年6月底,十四中第一次实施双向聘任,组织机构也变成了扁平化、联邦制、分布式,校长对权力进行让渡和分权,学部主任成为每个年级教学质量的第一负责人,整个学部的教学、教育、科研、人事都是其一人负责。

        双向聘任带来的变化,复杂地纠缠着学校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原来的副校级、主任、副主任可能会同时成为学部、职能部门负责人。像米强这样的副校级领导,还有岳都民副书记、董斌副校长,他们都独立担任了部门的负责人。同时,也有像付蕊这样的主任、副主任直接担任了部门负责人。

        杨荣耀校长认为,学部主任和部门负责人更清楚在自己的领域教师和学生需求什么,他们自主决策相关事务,无须事事时时向上请示。在十四中,每天、每个部门都有大大小小的沟通会、大大小小的决策,他这个校长知道得很少。但他们个个有着很强的责任心,都在为更好地工作努力。

        双向聘任是双向自主选择的过程,学部主任与教师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选择权。这样,由此组建起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团队,才能真正成为责权利的主体,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全校157名教师,设立了160个岗位,岗位数多于教师数,但是教师岗少于教师数。这意味着,不会有人无岗可上,但可能会出现个别教师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如愿选择岗位。所以,在十四中的每个人都知道,双向聘任是最大的评价。

        若在以前,这样的教师也许会直接找到校长,软硬兼施地要求安排自己想干的工作。现在不行了,这样的事校长管不着,大权已经转移到了学部主任的手里。学部主任不聘你,不管你找到哪个领导都无济于事。也会让其深刻反思,为什么学部主任不愿聘自己?于是,就会自觉主动地从自身上找问题,并且会主动地改正缺点与错误,努力积极地工作,以求来年顺利通过聘任。

        个别教学水平很高的教师,如果平时合作意识不强、敬业精神不够,或者自视清高等原因,在双向聘任中也会受到教育。因为一个学部就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是一个一荣共荣、一耻俱耻的共同体。这也是一种无形的监督,增强了大家的自律意识。

        说起双向聘任,学部主任任真说,她的学部有一位编外教师,刚工作不到一年,弟弟突发急性白血病。让她怎么也没想到且万分感动的是,整个学部齐心协力积极筹款,多则一两千元,少则一两百元,一夜之间筹集将近十万元。学部的这一群体向善之举,又感动了全校所有教职员工,也自发自愿地捐起款来,竟然到了二十多万元。有了这笔钱,成功手术,挽救了其弟弟的生命。任真说,他们这个学部就是一个家,一方有难,全家人倾心相助;一个人取得成绩,全家人向其祝贺。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有了这么好的团队,取得优质的教育教学成绩,也就有了水到渠成之势。

        双向聘任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其本身所能发挥的制度性价值也许仅是外在的激励形式,但却因其与人本质上的发展需要具有心理意义的联结,因而具有了激励精神的内在意义。当反馈与激励并进,绩与效同显时,信念与追求就会更明晰,行为与行动则会更趋同积极。这样的激励机制让所有的教师不用再看领导的眼色行事,只要真心为学生发展着想,踏实认真工作,便有了立身之本,便是核心竞争力。这种无形的价值导向,向所有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发出一个积极的信号:只要付出,就有收获;有了大的付出,还会有大的收获。

        2018年6月第三次双向聘任再次顺利进行,大家惊喜地发现,每个部门真成了一个动车组,因为每个学部都是一个责权利的统一体。不但学部主任的激情被点燃,而且全校教师的生命自觉也已被激活。群体上进的氛围,让整个十四中充满了积极向上的能量,进而形成一种优质的精神文化。这种文化又在持续不断地“化”人,让在其中的所有人精神升华的同时,也有了更丰富的知识与教育教学的智慧。

        济南十四中的课程建设、选课走班、双向聘任,在校内外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近3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从其由“乱”到有序、从有序到更有序的勇敢跋涉中,解锁其勇于改革的妙道。如果再行深入探索还会发现,在这一表象之下,师生的生命自觉被唤醒与激活,更有了整个生命全面而有质量的发展。而学校,则在持续不断地摇曳出“风景这边独好”之美的同时,其知名度与信誉度也随之水涨船高。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