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教学资源 > 教育教学管理 >
  • 匡亚明:不拘一格用人才
    发布时间:2019-03-05 14:03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匡亚明(1906-1996),江苏人,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思想史专家。代表著作有《匡亚明教育文选》《中国思想家评传》《孔子评传》等。

    匡亚明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塾师家庭,1923年入苏州第一师范学校就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匡亚明主动要求到学校工作,并于1955年9月至1963年5月任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兼校长;1963年调至南京大学任党委书记兼校长。在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任职期间,匡亚明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贡献卓著:立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率先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建言提出创设一批重点大学的构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依靠教师尤其是教授办学;重视学风和校风建设,为一流大学建设和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精神保证;强调要把大学办成研究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等。

    匡亚明的教育思想特别鲜明和先进。他主张对大学生既要加强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钻研和创新能力。匡亚明安排教授和有教学经验的讲师为大学生上基础课,开展观摩教学,重视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率先在南京大学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增强阅读能力,这个举措后来在全国许多高校得到推广。他提出实行学分制,鼓励大学生创造性学习;建立优秀生、优秀班级和优秀科研成果的奖励制度,提倡培养尖子生。这些做法在校内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他十分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多年钻研孔子思想,被学术界誉为“孔学泰斗”,著有《孔子评传》。

    在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期间,匡亚明总能打破常规克服各种束缚,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规律。他认为,中国的高等学校应该根据不同的基础和条件发展自己的特色。至于综合性大学,要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重点建设。他强调要把我国的重点大学办成教学中心、科研中心和文化学术活动中心,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他不惜一切延揽人才。

    匡亚明始终认为,办大学就要依靠教师,特别是学有所长的教师。因此,他尊重人才,求贤若渴。他三番五次地聘请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到吉林大学执教的事情,被高教界誉为“三顾茅庐”聘贤才,至今仍传为美谈。于省吾是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在甲骨文、金文释读、古籍校订、古器物研究等方面成就突出。匡亚明到吉林大学后,千方百计要把于省吾请到长春出山任教。然而,做了半辈子教书先生的于省吾此时更愿意与古物打交道,始终不为所动,但匡亚明却不灰心,曾三次面见于省吾,谈了他的教学思想和主张。于省吾被匡亚明的真诚所感动,毅然来到了冰天雪地的长春,成为吉林大学考古学科的奠基人。

    当然,体现匡亚明尊重知识、重视人才思想的远不止这些。他器重和使用化学家唐敖庆,物理学家余瑞璜,数学家王湘浩,经济学家关梦觉,文学家冯文炳、张松如等;他与这些知名学者交往并建立深厚友谊的故事,在吉林大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77年,匡亚明在南京大学刚恢复工作,就果断地决定聘请一批当时尚未落实政策的学者、教授来校任教。陈白尘是著名剧作家,在“文革”中被诬为“叛徒”,当时尚没有平反昭雪。但匡亚明却甘冒风险,聘请陈白尘从北京南下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这一举措在当时也曾引起文化界、高教界不小的反响。后来,匡亚明又聘请文史学家程千帆、哲学家孙叔平、神学家丁光训等著名学者来校,安排他们上课并担任适当的行政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促进全国知识分子政策落实。

    彼时,在匡亚明领导下的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无论是在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还是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无论是在教师队伍的管理,还是在校风建设方面;无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在行政管理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如学者周川对他的评价,“匡亚明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大学校长,也是一位特殊年代里高等教育规律的坚守者。他主张‘学校就是学校’,要以教学为中心,保证教师主导地位,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他认为科研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良师必出自真正的学者’;他将教师比喻为最重要的‘开花的那个枝’;他认为办大学‘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办法’。匡亚明的大学教育思想,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无为县襄安中学)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