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师友社区

查看: 28378|回复: 17

好书推荐★★★大家最近读了哪些书?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发表于 2019-11-22 09:4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毫无用处的万能文学手册

    随看随想

        丹齐格是法国诗人和作家。他的这本书的副标题就发人深省:“毫无用处的万能文学手册。”“无用”是对读书的最高褒奖,因为这意味着读书是无功利、道法自然的纯粹领域。这里选择的两则断章,前一则强调读书要与作者对话,如此才能令长眠地下的作家们不断以新的面貌“重生”;后一则强调有爱的阅读才不会让我们在越来越多的阅读中迷失本心和最初的体验。前者指向作者,后者指向读者,的确发人深省。(杨赢)

        为了不令逝者长眠而读书

        读者不像自己想象的那般被动。从倾听独白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对话。所谓对话,一般是指听众时而着迷时而耐心地倾听的精彩独白。在阅读过程中,某个昏昏沉沉的思维被一个看似消极的思绪调动了起来。只是看似消极。其实它很活跃,因为那些感性与记忆机制。它会选择那些能触动思维的段落。读者在其中重新发现了文学的感性特征。文学与它那瘦弱的堂妹(即读书)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引起共鸣。被书写或阅读的文学语句与其他领域的书面语句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种共鸣,它源于文学的不纯粹性本身。

        我常常倾向于以词语的原意而不是在使用中衍生的涵义来看待它们,可是我错了。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为大多数词语遮上了一片彩色滤光镜。如果我在用词时不特意说明自己不曾考虑到这一点,人们就会将那些词语看作彩色的,而唯有我一人以自己所理解的意思来看待它们。我可以说,由于我常常这样使用词语,使用最贴近其原初成形时的涵义,这样造出的语句会引起读者们的些许好奇心,令他们流连于这些语句;于是他们会理解它们;他们会欣喜于自己的理解胜过旁人;这么一来我简直可以成立一个行家俱乐部了。这样的俱乐部有时候可能有上百万的会员,都像普鲁斯特那样。但只要知道俱乐部最初不过千把人就足够了。多么自命清高而又天真的想法。其实也没那么严重。应该说这个想法带有某种日本式的情感特性:我们这几个人在致力留存一个比我们更重要的微妙事物。提到“不纯粹”,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混杂”,如同液体可以变得不纯。文学的不纯粹源于文学把说理和可笑的情感掺杂在一起。由此形成它如此特殊的形式。我是说通常情况。即文学是掺杂着情感的文字。我不相信有这种“风格”,即每一位优秀作家都有绝对属于他的表达方式。“我”常常自以为独一无二。然而,这些“我”分属于不同的类型。人是神圣的,然而人的个性属于不同的组合,当然存在某些细微差别,这些微末差异使得每个人都真正成为一个无可替代的人,然而这并不足以说:“给我一个句子,我就会辨认出那位作家。”我们可以认出那个(热情的、暴躁的、有报复心理的……)类型,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然而为了辨认该作者是何人,还需要了解其思想。是啊,优秀作家都是善于思考的作家。而这正是普鲁斯特那一类文字极为稠密的作家的作品可能会招引无限评论的原因。个性天差地别的读者们都能在其中找到令自我满足的东西。评论又再生发评论,因而形成了对创造性阅读的神化,将其等同于犹太教法典般地信奉它。

        因此我们应该小心避免书籍变成圣经。我们并非因信仰而读书,作家并非神祇。我们可以热爱书籍却粗暴地对待它们,我想,我们甚至必须这样做。

        只因爱而读书

        如果要在本书结束之前说出来——其实我既反对宣称终结一切的结论,也反对自以为证明了一切、其实引起怀疑的引言——归根结底,假如我们博览群书,我们定是因为喜爱才那么做。我们由喜欢人物开始;接下来是喜欢作者;最后则是喜欢文学。文学这位女王正是我们的永恒追求,我们伸长脖子、张着贪婪的嘴,朝着那个纯净而炫目的新鲜感匍匐前行,我们曾在早期阅读时体会到那种新鲜感,现在却再也感知不到,即使我们感到了,也有可能是错误地感到了忧伤。我们失去了童稚,但同时也不再无知。如果什么都未读过,那么有着最微不足道的丁点才华的人在我们眼中都成了帕瓦罗蒂。我想,当探险者刚刚走进原始丛林时,他会对自己遇见的第一只千足虫惊叹不已;可是,当他在森林里跋涉数月之后,在他到达林中空地,看到仙女们在那里随着琴鸟的吟唱翩翩起舞时,他不会失去感觉而无动于衷。即使我们读了很多书,阅读的数量也不会使其质量有所折损。

        童心未泯的读者常常是文学魅力的缔造者。很多读者都童心未泯。正是这样的读者把小说变为畅销书。那些内心依然是少女、依然梦想爱情的妇女为言情小说带来了三十万册的销售量,小说医治了她们的痛苦——由于嫁了一个胳膊肘儿拄着桌子吃饭的言行举止粗俗不堪的丈夫而产生的痛苦。而那些思想仍留驻于少年时代的男人们则放弃法国电视一台转播的足球赛,去读一些鼓吹世界末日论的笨蛋炮制的幻想小说。

        有时候,干巴巴的知识给温柔的(温柔的:优点)爱套上了双重的挽具,于是从爱这匹雪白骏马的玻璃鼻孔里喷出的白气(啊~这种写得糟糕却自欺欺人地认为写得好的邪恶乐趣)使我们丧失了质朴纯真。而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声名卓著的读者变得越来越吹毛求疵的原因,他们在寻觅某种稀有的滋味,那种滋味十分强烈,能让他们在读过的书越来越多感觉却越来越少之后重新感受到某种东西。他们就是一些身处沙漠之中、口千舌燥得即使有整船整船的凉水也无法解渴的人。要喝水!要喝水!他们边喊边用力扔掉1868年的狄金森酒杯和1350年的薄伽丘香槟酒瓶。

        (选自夏尔·丹齐格《为什么读书——毫无用处的万能文学手册》,阎雪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6 11: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经典注入新的活力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自有其经久不衰的魅力。《父与子》系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ト劳恩(E.O.Plauen)于1934年至1937年发表在《柏林画报》上的一组漫画。当时德国正处于第三帝国时期,战火不断,硝烟弥漫,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德国。《父与子》的问世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点燃了希望,像严冬的一束火把温暖了渴望的心灵。父亲和儿子的亲情故事以及乐观幽默感染着每位读者,漫画中父亲大胡子肥胖的外形及儿子刺猬头发型已深入人心。历久弥新,《父与子》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享有颇高的艺术评价。一组漫画集,历经近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堪称为经典。新时代,新发展,新思路,新征程,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看〈父与子〉漫画 学双语对话》《看〈父与子〉漫画 讲双语故事》,为漫画《父与子》注入了新的活力。

        双语解读,精准呈现。这套书系双语解读,突破了原作“只有漫画”的禁锢。其实,近年来读过不少《父与子》的中英注解版本。大多版本语言以“一句话”为主,只能起到提示作用;有的版本还出现了“误读误解”现象,更不用说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叙事学意义上的逻辑推理与表达的精准;有的版本就是有英文注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中式英语”的不足。而这两本漫画书,中文和英文注释分别由英美国家语言专家和中国高校中文专家并肩研讨和精心创作,保证了双语语言专业、地道、流畅、有趣,翻译更专业,更国际化,较之以前的版本有了一个新的突破。

        分册设计,策划首创。相同的漫画,不同的解读。《父与子》漫画书分“对话版”和“讲故事版”两种,这是基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兴趣进行的,而且各具特色。“对话版”适合于幼小儿童,他们正处于语言建构的最佳年龄,做好恰切的示范引导至关重要。由于漫画故事解读语言凝练、设计简洁,年幼的孩子接受起来难度不大,很容易理解,并能引发他们适当的思考、联想。为了便于低龄儿童学习双语对话,使发音更准确,做到视听结合,“对话版”还专门配备了配套同步录音,让读者通过扫码就可听到每篇地道、优美的英语对话。

        “讲故事版”主要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故事情节较“对话版”更生动、更细致、更完整。有的还注意到了故事的连续性,尤其是不幸遇荒岛一段,把23个小故事都连了起来,让孩子有一种读小说的感觉。这种连续性的导读,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对这里发生的故事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孩子在看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也能享受故事,并学会双语会话和叙事。这也契合了当下“讲好故事”的全球新语境。

        本书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为每篇漫画故事都添加了“画龙点睛”式的英文标题和与之相应的、表达巧妙的中文标题。这从一定程度上能够训练孩子的提取重要信息、提炼主题的能力,并且在“讲故事版”,还设计了“词语积累”和“想一想”的环节。如此一来,对于个别词的积累,孩子们就能有的放矢;并且在“想一想”问题的导引下,能够多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漫画的主题及教育意义。

        另外一点做法也值得肯定,即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父与子》漫画原作中有个别故事情节不太适合中国的中小学生,所以,编者经慎重考虑,减了少数几篇故事。这种大胆剪裁很适合我们中国教育国情。

        资源多元,挖掘无限。《看〈父与子〉漫画 学双语对话》《看〈父与子〉漫画 讲双语故事》集结了186个漫画故事。不管是作为亲子读本,还是作为教学范本,书中都有大量可挖掘的教育资源,并且可以无限开发。

        从内容上看,漫画主要记录了父与子平常的生活。父亲的滑稽与智慧、真诚与善良、慈爱与严厉、博爱与果敢,儿子的调皮与乐观、聪明与善良、真诚与可爱,让我们读出了浓浓的父子情,感人至深,有的甚至让人泪流满面;让我们读出了正直善良的品性,如潺潺流水般,带给我们一种人性的美好;让我们读出了生活的智慧,我们的大脑在潜移默化中被开发。当然,夸张是漫画常用的手法,有一些漫画也应该是创作者想象出来的。比如荒岛经历、宫殿经历,比如识字的狮子、疯长的鲨鱼、爱臭美的怪兽等,这些漫画带有寓言的性质,很有意思,孩子爱读,并且其中又蕴含着别样的智慧与启示。

        从形式上来看,两本漫画解读,主要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编辑的。但漫画读者不分年龄,学习也不分学段,任何人都可以走进漫画,深入体会漫画所要表达的主题。比如,《严爱相济》,儿子把墨水瓶打翻在地,当父亲要教训儿子打屁股时,发现儿子裤子后面有了破洞,于是拿来针线帮儿子缝好,儿子本以为躲过了一场暴风骤雨,没想到还是受了惩罚。“人要明辨是非,做错事就得被惩罚”,这是父亲对儿子说的话,也是值得很多家长学习并效仿的。

        一本好书,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们心灵的窗;一本好书,就像一根魔力棒,能够放大我们智慧的眼。《看〈父与子〉漫画 学双语对话》《看〈父与子〉漫画 讲双语故事》,就是这样的好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8 10: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如鹿切慕溪水
    ↓↓↓↓↓↓↓↓↓↓

    ●十本书:

        《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

        〔丹麦〕安徒生 著

        叶君健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水浒全传》

        施耐庵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唐诗三百首详析》

        喻守真 编注

        中华书局1957年版

        《飞鸟集》

        〔印度〕泰戈尔 著

        郑振铎 译

        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

        《孙犁文集》

        孙犁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红楼梦》

        曹雪芹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鲁迅全集》

        鲁迅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余光中诗选》

        刘登翰 陈圣生 选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庄子》

        方勇 注

        中华书局2015年版

        《教育的目的》

        〔英〕怀特海 著

        庄莲平 王立中 译注

        文汇出版社2012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8 10: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

        20世纪70年代初,我上小学。那是一个书荒年代,但万分幸运的是能与经典邂逅。记得上小学二三年级时,祖母带我串门,在高家奶奶的针线筐里看到这本没面没底的书,中间缺页不少,应该是被撕掉剪鞋样子了。我随手翻看这本书,一下子被吸引了。我把这本不知道名字的书看了一遍又一遍,没头没尾的故事诱惑着我凭想象补充。上了高中才得知,这本书是叶君健先生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跳读当年没读到的缺页,又得意于自己想象力的丰富。大学时读安徒生的传记,了解到这位痴迷剪纸和拼贴画的童话大王的人生,他孤独而内心丰富、出身贫苦偏胸怀大志,于是对他的童话有了全新的认识,《豌豆公主》可以看成是艺术家对个人细腻敏锐感受力的自鸣得意,《丑小鸭》是讲如何自我升华、自我救赎,《茶壶》可以理解成是为自赏自恋者辩护。

        人越长大沾染的世俗之气就会越多,安徒生童话会还给你一个明净单纯的世界,让你对世界充满诗意和善意。安徒生“为争取未来一代”而把写童话故事当作自己的“不朽工作”,但他“为6岁也是为60岁人”而写的良苦用心已经显明。每出版一部童话书,安徒生总喜欢在扉页写上:“让我们再变回小孩子吧!”他高尚的写作责任感和救世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水浒全传》

        童年读到的另一部经典是《水浒全传》。读四年级时,同桌一位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女生买了一本《新华字典》。一个汉字竟然有那么多写法,我觉得太奇妙了,于是每天放学时都把这本《新华字典》借过来带回家抄写。当时全然没有什么“六书”的概念,但在抄写过程中渐渐领悟到汉字造字的一些方法和规律。大概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抄写字典用掉了几十本田字格簿,我也被同学赠送了“活字典”的雅号。1975年,每个生产队发了一套《水浒全传》,生产队的几个“文化人”因为识字太少而读不成句,于是就有人推荐我来读。这件事给父母挣足了面子,当时的我压根没有意识到自己不经意间闯入的是一座文学殿堂。

        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的姓名、排名、星座、绰号不久便滚瓜烂熟。情节人物烂熟后又不满足了,开始记人物语言,人物语言记住了开始背诵小说中的“有诗为证”“但见”“正是”,没有什么目的,只是觉得有趣。大学时读到金圣叹自述“无晨无夜不在怀抱者,吾于《水浒传》可谓无间然矣”,引以为同道中人。带着这种好感读金批水浒,对这部自认读得烂熟的巨著的字法、句法、章法、部法才有了较深的认识,同时对自己幼年便能读到这部被金氏封为第五才子书的经典额手称庆,也十分赞同他“看得《水浒传》出时,他书便如破竹”的高论。

        《唐诗三百首详析》

        高中时,在部队的四叔给我寄来一套精美的数学学具,同时寄来了这本《唐诗三百首详析》。住宿在校,一个月回家一次,加上那时高中考试和作业不像现在这样繁重,读背唐诗便成了一大爱好和习惯。我所在的是一所乡村学校,周围是农田阡陌树林河流。到了周末,我便带着“唐诗三百首”到野外朗诵。白茅草鼓芽的坡堤,油菜花摇黄的田野,叶子哗啦啦作响的杨树林,落雪浅浅深深的山顶……放声天地间,颇觉胸中浩气凛然。感谢这些伟大的诗歌,为我物质贫乏的少年时代构筑了一个自足而美好的精神世界。我可以遁入其中屏蔽外界纷扰,可以拥以自重对抗生活困窘熬炼。对比之下,始悟以前熟背的古典小说中诗词的粗粝与老套。

        高中上完,《唐诗三百首详析》全部熟背。以后对于唐诗宋词的兴趣,就是从这部唐诗选本开始的。唐诗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文化的审美趣味和中国人内心或磅礴或精微的情意在唐诗中都有最细腻最深刻的表达。大学毕业执教后我教学生课外读唐诗,后来教女儿读唐诗,现在教外孙女读唐诗,手里拿的都是这本磨损破烂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于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部诗歌选本,还是史是事,是自豪自尊足以破解人生困局的利器。

        《飞鸟集》

        高考前两个月,学习任务重加上营养不良,我生了一场大病,住进了医院,情绪低落到了冰点。同桌来看我,带给我的除了两个热乎乎的肉包子外,还有他花5分钱从旧书摊淘的《飞鸟集》。在病房的空气中肉香还没有散尽的时候,百无聊赖的我打开了《飞鸟集》。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住院一个多星期,窗台上也似乎天天有鸟飞至,却没有在心里激起一丝涟漪。此时我却怦然心动,一时竟觉得这句诗是诗人专门为我而写,写出来后一直在等着我去读它,冥冥中似乎命运在运作安排让它此时来到眼前飞入心中。刹那间,心门訇然中开,一段段贪婪地读下去。这些哲思睿语悄悄为我点亮了一个充满灵异的世界,这世界和谐明亮、宁静优美。诗人变换着身份带着我领略着美轮美奂的美丽意境,他时而是一个纯真的孩童,为母亲的微笑而手舞足蹈;时而是一名四海为家的探险客,向着高山大海发出喟叹;时而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独自在落满黄叶的小径上回味人生……“我相信你的爱,就让这作为我最后的话吧。”《飞鸟集》的最后一章,诗人深情依依。

        从这一天起,《飞鸟集》成为我心灵安顿之所。穿林而下的七彩阳光驱散了我生活中的云遮雾障,从河岸吹来的微风熨平我皱巴巴的心情。它陪伴并激励着我走过艰难的七月,收获学业的成功。

        《孙犁文集》

        大一时因读《铁木前传》而喜欢上孙犁的作品,也因此被张口美学闭口西方现代派的室友调笑过,但我仍旧喜欢。之后借《白洋淀纪事》和《风云初记》来看,以后陆续又读了《晚华集》《秀露集》《如云集》等。家里有一套《孙犁文集》,是多年前从一个专卖旧书的店里以便宜到不好意思还价的价格买来的。现在,每隔段时间就抽一册读一读,养心提神。孙犁的古文功底深,文章表面丝毫不带古典痕迹,但一字一句无不根植于他的旧学修养。他的文字看来平常,其实考究,平淡中含深意,简古中显潇洒。即使是描写文字也从不夸饰,如奥卡姆剃刀简洁明了点到即止。孙犁喜欢“大道低回,大味必淡”这句古话,其作品追求淡雅有致,一如白洋淀之荷,人如其文,有同行称他为“一面迎风也不招展的旗帜”。

        日前到书店闲逛,看到先锋书店为新出版的孙犁作品开了一个专区,其中有黄德海所编的《野味读书》,此书以所收孙犁同名文章命名。孙犁在文末写道:“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一样,大富大贵,说着了,意思并不大。山林高卧,一卷在手,只要惠风和畅,没有雷阵雨,那滋味倒是不错的。”这就是孙犁,一个自适其性、自得其乐的真正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8 10: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

        已读多遍,能背诵书中所有诗词曲,平素喜欢依次背120回回目屏蔽聒噪消磨时间。近年来为学生开设“《红楼梦》选读”校本选修课程,为应对红粉们稀奇古怪的问题,不得不又一遍一遍地阅读。某次课间有学生跟我说最近某位红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曹雪芹并非作者而是抄手,理由是“曹雪芹者,‘抄书勤’也”,学生问我怎么看。我笑而不答,真真觉得《红楼梦》是一回事,红学是一回事;红学是一回事,红学中的索引派是一回事。《红楼梦》是要一奉十、诠释空间海阔天空的开放式文本,“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每一位读者尽可以素读自读,得深得浅,乐水乐山,见仁见智。

        在上学期的选修课上,有学生提出“曹雪芹为什么安排黛玉葬桃花而不是其他花呢”这个问题,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憔悴的菊花是易安的镜像,飘零的桃花是颦儿的化身。曹公为黛玉营造了一个暂时的桃花源,但这里毕竟是大观园,哪里有桃花源呀。”这是那位学生的研究。还有一次,一位学生品出了“凤辣子”的多味:泼辣、香辣、酸辣、毒辣;又有一次,一位学生忽然举手发言“我觉得晴雯和黛玉很像”,着实让我心惊肉跳,这不就是著名的“影子说”吗?这是中学生的发现,令人敬佩的发现。

        《鲁迅全集》

        大学已读了鲁迅若干小说散文,又选修了鲁迅诗歌,但真正摆开阵势阅读鲁迅还是刚参加工作那年。师大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山村中学,管理混乱,校舍破烂,七日五停电。更无奈的是,乡民贪走近道时从校园穿行,因此学校“门虽设而常开”,难觅安宁。

        一日,我到图书室查找资料,发现了书架上落了厚厚灰尘的《鲁迅全集》,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慨。拍去灰尘,把这20多本单行本构成的巨无霸一本本读完,心里竟得大畅快大安慰。鲁迅的冷眼旁观和尖刻批判非常契合当时我的处境心态和思维习惯,也由此可见读书需要机缘。染苍则苍染黄则黄,这短短一年的鲁迅阅读对我影响极大。世人只看到鲁迅失望地摇头,却没有看到他的“叹息肠内热”,譬如《坟》和《热风》,固然有对文化传统的痛下针砭,更有对新文化运动暴风雨的热切呼唤。就我个人成长而言,鲁迅对民族文化的全面反思尤其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洞察,影响着我独立思考不随他人,并逐渐从一个单纯幼稚的愣头青成长为对社会生活有自己想法和坚守的读书人。

        《余光中诗选》

        “凡我在处,就是中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与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我原先对余光中诗歌的了解仅限于《乡愁》《民歌》几首。10多年前,妻子参加自学考试要写一篇关于余光中诗歌的毕业论文,我开始是帮她搜集资料,渐渐地喧宾夺主读起余光中来。余光中大学读的是外文系,后又长期浸淫于欧美文学,诗歌创作也曾深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但他毕竟是吸吮中国古典文学乳汁长大的,血脉里流淌的仍是传统的血液,骨子里活跃的是遗传的因子。他推陈出新的传统意象,总能沿波讨源。诗人看到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只白玉苦瓜,写下了“一只瓜从从容容在成熟/一只苦瓜,不再是涩苦……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顺瓜寻根,我们找到这只苦瓜生长的母土——《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诗人写《蟋蟀吟》,他的本家诗人流沙河在其算是“和诗”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中写道:“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在姜夔的词里唱过∕劳人听过∕思妇听过”,指明了这只蟋蟀的前身今生。不仅在意象上,余光中在表达技巧如章节复沓、频用叠词、炼字炼意等也都从古典文学中发掘汲取营养。余光中立志要“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征诸其作品可见并非高蹈虚语。若纳水輨,如转丸珠,读余光中的作品你会懂得什么叫玩转文字。

        《庄子》

        2012年6月送走高三毕业生,突发的腰椎和颈椎病使我僵卧于床翻身艰难,妻戏言我乃劳碌命。躺在床上的我却觉得这是天赐其便,可心无杂念地去啃读盘算良久的整本《庄子》。这种被迫的息交绝游、目不窥园的读书状态,让我得以调动全部心力进入经典。

        庄子把自己的人生感悟熔铸到他所描写的自然宇宙之中,一路行来正是美景无限应接不暇。“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的文字考量挑战你的联想和想象力,帮助你涤荡灵台,振拔精神,超越现实。庄子执子之手,挟尔遨游,成功地将你引领到一个逍遥无待的神妙境界。他带着你做“扩胸运动”,让你吞吐寰宇,纵横天地。“庄生梦蝶”是中国传统文化很出名的一则典故,个人以为它也是《庄子》一书的主题词。这是诗人以艺术的心态,将人类的存在境域予以无限美化的结果。其隐喻的命题是“人生要有梦”,适合与狄金森的诗“有必要为做梦而入睡”并读。室内大言炎炎完胜室外烈日炎炎,庄子予我心灵以广袤的浓阴与汩汩的甘泉。《庄子》三十三篇读完,生龙活虎,思旺体健。

        《教育的目的》

        在我看来,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一块可资借鉴的他山之石,这部90年前诞生的教育名著更是一面观照当下中国教育问题的明镜,一副直刺当下教育痼疾的针砭。茅于轼先生说它“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的中国人写的”,我非常赞同。还记得第一次打开这本书阅读的时候,由怀特海本人写的极精短的“前言”抓住了我。“学生是有血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我们常常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无视学生不同的发展可能和需求,漠视学生作为个体的权利,忽视学生心灵的自由生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教师也必须有活跃的思想”。功利的时代背景、被动的填格子式的工作节律以及主观上的倦怠苟且,已经使我们的大脑迟钝沉滞。“本书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灌输死知识气壮声宏,启迪活智慧捉襟见肘,眼下十分普遍。这个前言汉译本只有区区200多字,却字字诛心,仿佛对我。仔细读来,《教育的目的》的每个篇章都是精品,处处闪耀着智慧光芒。全书也只有10多万字,相比于怀特海数学哲学等领域的皇皇巨著,它只能算是一本小册子,但就是这本小册子奠定了怀特海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有一首电视剧插曲《酒干倘卖无》非常流行,“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每次听歌总是把歌中的“你”联想成忧乐伴我、不离不弃的那些“书”。在我人生的每一个台阶每一个驿站,这些经典浇灌我的精神成长,改变我的命运轨道,指导我的人生方向。“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对于读书人来说,对待自己钟爱的书籍,心情大抵如此。庄生慨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好书读不完,灵魂却仅有一个,不要让它枯萎才好,而阅读经典便是最好的滋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3: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想读者定义随笔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作家,翻译家。1948年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1985年入加拿大籍。曼古埃尔的几部关于阅读的书,享誉读书界;其《阅读史》尤为著名。

        《理想的读者》“自序”写道:“我认为我们人,真要追究到极致,应该要说是‘阅读的动物’才对……我们读自己的人生和别人的人生,读亲身所在的社会和远在天边的社会,读画面和建筑物,读书封之间的一切。在我眼里,世界便是由纸页的一字一句凝聚成形的。”虔敬的阅读者曼古埃尔,无往而不读,浸淫之,涵泳之,而有妙笔生花的“理想读者”的“定义”。

        你觉得曼古埃尔的“定义”有道理吗?你觉得自己是理想读者吗?(任余)

        理想的读者,便是还没将字词在页面写成文章的作者。

        理想的读者,存在于提笔作文之前一刻。

        理想的读者,才不再现故事,而是重写故事。

        理想的读者,才不跟着故事走,而是投身故事当中。

        英国国家广播公司有一著名的童书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固定是问这一句:“坐好了吗?那我们就开始了啰。”理想的读者,坐姿也会很理想。

        ……

        理想的读者,会是译者,能剖析文本,掀开体表,切进神髓,追索每一条血脉、每一条肌理,然后使之恢复生机,成为全新的有情生命。理想的读者,不会是动物标本剥制师。

        对于理想的读者来说,所有的文学手法无不似曾相识。

        对于理想的读者来说,所有的笑话都是新的。

        “必须是一个创造者,才会读得精辟。”——爱默生

        理想的读者,拥有无限的遗忘能力,也懂得从记忆库排除哲基尔博士和海德先生是同一人,于连·索雷尔将要被砍头,谋杀罗杰·艾克罗伊德的又是谁谁谁。

        理想的读者,对布雷特·伊斯顿·埃利的作品才没有兴趣。

        有的事作者只是凭直觉理解,理想的读者却知道。

        理想的读者,颠覆文本。理想的读者,不会把作者写下的字视作理当如此。

        理想的读者,是层积式读者。一本书每读一次,就为叙述新添一层记忆。

        理想的读者,无不是联想型读者,所读之书,仿佛一概出自同一位亘古长青、笔力遒健的多产作家。

        理想的读者,不可将自己的见解塞入文字。

        理想的读者合上书页之时,会觉得若是漏掉这一本书没有读,世界会更为贫乏。

        理想的读者,会有坏坏的幽默感。

        理想的读者,从来不算藏书的数量。

        理想的读者,既慷慨,又贪婪。

        理想的读者,什么都读,一本本书全像匿名之作。

        理想的读者,爱用字典。

        理想的读者,单看封面就能作出判断。

        理想的读者,读到千百年前的图书,觉得自己恍若不朽。

        保罗和弗朗西斯卡不是理想的读者,因为他们向但丁坦承,他们初吻之后,书就没再读下去了。理想的读者吻过之后,会再往下读的。一种爱,不会排斥另一种爱。

        理想的读者没读到末尾,不会知道自己是理想的读者。

        理想的读者也会有堂吉诃德的道德观,有包法利夫人的渴望,有巴斯夫人的情欲,有尤利西斯的冒险精神,有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气魄,至少在读故事的时候如此。

        理想的读者,老路会一走再走。“一个好的、重要的读者,一个积极的、有创造力的读者,都是反复重读的读者。”纳博科夫说。

        理想的读者,是多神论者。

        理想的读者,手握一本书的重生契机。

        ……

        理想的读者,读书是为了寻找问题。

        天下群书,不论优劣,一概有其理想的读者。

        理想的读者读起每一本书,多少都像在读自传。

        理想的读者,没有明确的国籍。

        有的作者,有时可能要等上好几百年,才会遇到他的理想读者。威廉·布莱克就等了一百五十年,才等到诺思罗普·弗莱。

        司汤达谈理想读者:“我只为区区不过百名读者而写,为不快乐、和蔼、迷人但绝不说教、伪善的生灵而写;这样的人,我愿意讨他们欢喜,但我只认识一两位。”

        理想的读者,尝过不幸的滋味。

        理想的读者跟着岁月改变。十四岁时是聂鲁达作品《二十首情诗》的理想读者,到了三十岁就不是了。有的阅读体验会因人生经验而磨损。

        皮诺切特查禁《堂吉诃德》,因为他认为《堂吉诃德》鼓吹公民不服从,他倒是《堂吉诃德》的理想读者。

        理想的读者,一脚踏进书册,便走无止境。

        理想的读者,不仅一定愿意悬置不信,也一定愿意拥戴新的信仰。

        理想的读者,从来不想:“要是……就好了。”

        在书页边缘信笔涂鸦是理想读者的标志。

        理想的读者,随时愿意改宗。

        理想的读者,反复无常,面不改色。

        理想的读者,能够爱上书里的角色。

        理想的读者,不在乎时代是否错乱,记载是否属实,历史是否为真,地理是否正确。理想的读者,不是考古学家。

        理想的读者,读每一本书都会铁腕执行书中自创的规矩和法则。

        “读者有三种:一种,赏而不鉴;一种,鉴而不赏;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鉴中带赏,赏中带鉴。最后一种,确实再造了艺术作品;这种读者为数不是很多。”歌德在一封给约翰·弗里德里希·罗赫里茨的信中写道。

        读《少年维特的烦恼》而自杀的读者,不是理想的读者,只是滥情的读者。理想的读者,罕见滥情。

        理想的读者,既想快快读到结尾,又盼永远不会结束。

        理想的读者,从来不会没有耐心。

        理想的读者不把类型放在心上。

        理想的读者比(或者看似比)作者聪明,理想的读者也不会拿这去和作者比较。

        每一位读者都难免会有自命为理想读者的时候。

        仅有良好的意向,未足以成为理想的读者。

        萨德侯爵说:“我只为懂我的人而写,这些人读我的作品而不会受害。”萨德侯爵此言差矣:理想的读者,始终都有受害之危。

        理想的读者,是一部长篇小说的要角。

        瓦莱里说:“文学的理想:终于晓得满纸除了‘读者’,不应填满其他。”

        理想的读者,作者遇到了绝对不吝一杯美酒在手,与之促膝长谈一夜。

        不能将理想的读者与实际的读者混为一谈。

        作者绝对不是自身著作的理想读者。

        文学所依赖的,不是理想读者,而仅仅是足够好的读者。

        (选自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理想的读者》,宋伟航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第1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10: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爱与对话中打开万物之心

       打开《万物的钥匙》(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清新宜人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来自大自然的气息。可以说,“大自然”是解读《万物的钥匙》的“钥匙”。花、木、虫、鸟、风、雨、云、雾……几乎大自然的任何点滴元素都可以被作者巧妙采摘,在文字的土壤中生长出一棵一棵大大小小的“文学树”,这也是这部作品在取材方面最引人注目的特点。由此,也许我们可以把《万物的钥匙》归入“自然文学”的行列,我们会想起现代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如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约翰·巴勒斯的《醒来的森林》,或者文学色彩更为浓郁的《花的智慧》。其实,不必远迢迢地追溯外国文学史,在我们所熟悉的从古典到现代的中国文学中,“大自然”几乎无处不在。许多诗文都反映着古人对自然的态度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种思考方式呈现于现当代作家笔下依然闪闪发光。

        那么,对于久居都市的我们,具体而言,“大自然”“自然物”究竟在哪里呢?是不是一定要到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崇山峻岭,或者至少要驱车百余里到人迹罕至的郊外才能“遇见”大自然、自然物呢?在作者肖定丽眼中:“大自然不仅仅是在旷野,在远方,在传说中,也镶嵌在城市里。”《万物的钥匙》中很多篇目都体现了作者对“身边自然”的敏锐观察。除了“观”,作者还喜欢“聆听”,如《声音》即是这方面的佳作。实际上,肖定丽的“观察”往往融合了多种感觉经验,真正将视觉、听觉、肤觉(触觉、温觉、痛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觉经验综合起来,化作细腻的文字诉诸笔端。作者还善于在观察中融入思考。如《小雨轻轻落下》以“下小雨了”开头,很快将读者引入具体的雨中情景:雨点滴落于水面形成许多圆圈儿,作者没有直接使用“涟漪”一词,而是耐心地描绘了“圆圈儿”的变化,同时呈现了“生”与“灭”、“灭”与“生”的动态画面,而“生生不息,似乎要一直新旧交替下去”即为点睛之笔,这就在如此平凡的自然之景中写出了生命的哲思。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要数仿佛随意点缀其中的“小诗”。如《仰望》:“因为仰望太久,天空染蓝了我的眼睛。”仅一句,仰望者之专注,天空之湛蓝,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凤梨的铠甲》中“头顶着尖利的箭叶,身穿厚厚的铠甲,却有一颗甜蜜的心”让人想起罗隐的“谜语诗”《蜂》以及李峤的“谜语诗”《风》。

        翻阅《万物的钥匙》,我的眼前不时浮现出《小王子》中狐狸与小王子的对话,特别是他们对“驯养”一词的探讨:“驯养就是建立情感联系。”带着爱与好奇同自然万物建立情感联系,在爱与对话中打开万物之心,这也许是《万物的钥匙》带给我的最深的共鸣。

        (转自《中国教育报》作者系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0 11: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荐读者: 安奇(诗人、宁夏教育厅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1.《经典与树人》 岳维鹏 著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常读经典,回到原点,探索教育初心”是岳维鹏校长挂在口头的一句话,他所著《经典与树人》正是一本力图回到原点的著作。此书颇不同于其他教育论著。作者并不想当然,而是老老实实地研究古典文献,字斟句酌,不妄说一句,也不随意展开。本书共有六个部分,从“四书”追寻到“先秦”的其他典籍,从“汉唐”儒学深入到“宋明”学家,更寻迹于清学典籍探索教育智慧,最后,也从民间传统教育的智慧中去探索教育的一些基本策略和规则意义。怪不得顾之川先生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说:“他敬畏经典,有着强烈的继承情怀。此书是国内第一本按照此规律探寻的教育著作。”

        2.《依稀识得故乡痕:漆家山50年村史》 漆永祥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已经很多年没有一气呵成地读过整本书了,此书是近些年来第一本让我熬夜读完的书。读完恰是天空发白之际,丝毫没有疲倦,心中充满感慨,因为读到了真实经历,现实有情,历史无情。漆永祥先生说,“自古僻壤皆无史,且留一册在人间”,仅此一句就深动情怀。严格说起来漆家山距离我生活的地方不远,送给我书的陈恒舒博士说,“此书一定会勾起你的故土情思”。果然如此!透过此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西部黄土高原上的人物风情、习俗习惯,认识了作者笔下的漆家山众生,也就了解到漆永祥先生做学问的真性情。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虚构作品,而是严格意义上的家族史探寻,寻到了文化源流从民间上升的唯一通道。

        3.《西夏史诗》 杨梓 著 黄河传媒出版集团阳光出版社

        我在2000年读过《西夏·上卷》(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读过《西夏史诗》(文化艺术出版社)整本。如今阳光出版社再版了这本书。诗人杨梓提笔写下第一行有关西夏的诗句是在1995年1月20日,写作完结是在2004年3月20日,整整十年。西夏,这个曾行走在西北土地上的隐秘王朝,通过诗歌的形式得以再次呈现,从平原到高原、从兴盛到衰亡、从命运的高点下沉到历史的低谷、从故去到再次在诗歌中鲜活起来,因为诗歌本身的叙述暗合了西夏的历史,读者可以从全新的视角了解西夏。建议读者暂停脚步,卧看风云沧桑变幻。如果史诗中的景象能引起内心悸动,何妨安坐于室内,品读《西夏史诗》,只要阅读就一定会得到“将刹那收于永恒,将辽远隐于草芥”的感受。

        4.《点亮生命灯火》 于漪 著 商务印书馆

        于漪先生是中学语文界的榜样,也是全国教育界的楷模。先生的远见着实令人钦佩,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清晰地看到了语文教学对国家未来的意义。她说,“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不是建筑在零的基础上”(P118页),仅此一句,我们就能意识到,于漪先生40年前提出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在今天看来更加重要。先生不是在某个问题上纠结,而是放开眼界,既看到历史的问题,也看到空间的问题,心中有大中国的情怀。不仅仅是具体到一节课的教案,也深入到思想精神的层面,如何教育学生,如何培养教师,都是她具体关心的内容。关心成长、关心未来,从个体到整体,都在她的心中。当创新实现之时就是教师意义的呈现之时。先生之书,时刻在点亮教师的精神世界!

        5.《历史的温度》(1、2) 张玮 著 中信出版集团

        这两本书主题分别是“寻找历史背面的故事、热血和真性情”“细节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张玮从他的微信公众号“馒头说”推送文本开始,一直写了下去,写到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如此多的人物,要探索如此多的历史细节,得阅读多少书籍?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尤其是从历史人物,追寻到现实生活,从一个角度,写到诸多角度,阅读与写作变成了一个不断的推进过程,过程是最有力量的。历史的光明与黑暗、人性的探究与品读、世界的疯狂与平静,每一样,都解读到最深处。读张玮,可以更好地反省自己:我们如何把自己交代给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0: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特级教师朱昌元先生号召广大语文教师要做“杂食动物”,我在阅读上可谓“杂食”:人文与科技来者不拒,古今中外皆喜涉略,雅俗不避,喜新爱旧。金庸先生在《书剑恩仇录》一书中写到过一套“百花错拳”,该拳法融通百家,另辟蹊径,成为武林一绝。读多七彩书,加入思求探,我在努力修炼教育教学的“百花错拳”。

        “兵法”化“教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所谓在山言山、在水言水,凡读书,我喜欢将所读之书与自己的教育教学事业进行联通。读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始计篇》),我就想到两位国际级数学家对语文重要性的论述。华罗庚说:“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还说:“学理科的不学好语文,写出来的东西文理不通,枯燥无味,佶屈聱牙,让人难以看下去,这是不利于交流、不利于事业发展的。”苏步青曾说:“如果说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那么语文就是这个基础的基础。”那么,如何用特别“雅正”的语言向学生传达“语文天生重要”的理念呢?我在给学生开设的《〈孙子兵法〉纵横谈》选修课中,就布置学生仿照《孙子兵法》中“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一句式,写一句强调语文特别重要的语句。等学生仿写完毕,我加以整合如下:“语文者,人生之大事。生存所系,发展必由,修养攸关,不可不察也。”每接手一届新生,我便让学生完成此仿写任务,以期将语文的重要性深深印入学生脑海。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写道:“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其中的“上下同欲者胜”可谓千古名句。我当了25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也有意识地运用“孙子兵法”的不少原理,其中就有“上下同欲者胜”。要创建一个优秀班级,班主任与学生必须心往一处想、汗往一处流,比如座位安排一直是班主任感到十分棘手和头疼的问题,如果只有班主任一个脑袋在思考,也许就想不出好点子。我发动学生、家长一起来出主意,最后想出了“滚动式座位安排法”,全班学生按个子高、中、低分为四个小组,个子高的分一组,个子中等的分两组,个子矮的分一组,每到周末第一行的换到第二行,第二行的换到第三行,以此类推,而最后一行换到第一行。每个月末,左右小组互换。按“滚动式座位安排法”实施,谁都有机会坐最好的位置,谁都有机会坐最差的位置,公开、公平、公正,排座位难题在师生家长的齐心协力攻关后迎刃而解。

        转益中外大师

        “国故堆里/堆满了被吃者的灵魂/将人逼疯的是铁屋子/把人逼疯的是长明灯/为扶正祛邪/充盈国民的气血/为救救孩子/挺直更多的脊梁/先生一生从不怠慢/从鲁镇到茶馆到未庄/从《新生》到‘左联’到‘民盟’/先生的英名昭示了他的追求/先生的追求正如他的英名——树人”。

        这是我多年前在一份报纸上读到的诗歌,因为喜欢这首诗对鲁迅精神的精辟概括,就把它收藏起来。教育界一直流传中学生的“语文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怎样帮助学生解决这“三怕”,一直是我不断思考和探究的课题。

        自“五四”以来,华夏大地战乱频仍,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的当务之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鲁迅先生一直在坚持国民精神启蒙和灵魂改造的艰辛工作。郁达夫在《悼鲁迅》一文中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像鲁迅这样的“伟大人物”,当代中国学生竟然“怕”他,这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作为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将一个可爱、可敬的完整而丰满的鲁迅介绍给学生。我一头扑进鲁迅世界,穷究鲁迅心怀,除了鲁迅著作的单行本,我还屡次出入《两地书全编》《鲁迅杂文全集》《鲁迅诗歌散文全编》《我可以爱》(马蹄疾著)《鲁迅传》(林志浩著)《关于鲁迅的辩护词》(房向东著)《鲁迅选集》等书之中。当我把一面“爱的大纛”擎在学生面前,把一块“憎的丰碑”立在学生面前,把一个傲骨柔情、冷峻热烈、睿智仁心的鲁迅引入学生的心田,他们充分领略到了曾经覆盖在鲁迅先生灵柩上的那面旗帜上写着的“民族魂”三个大字的分量,从而由怕鲁迅到知鲁迅,进而敬鲁迅、爱鲁迅、亲鲁迅。

        我一直服膺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由热爱苏霍姆林斯基,又喜欢上了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的名师李镇西。《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做最好的老师》等书是我的案头常客。30多年前,读到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席慕蓉、爱亚的文章合集,名为《三弦》,其中席慕蓉的一段话给了我强烈的触动、深刻的记忆:在阴暗的画室里,手上拿着这块调色板,我心中有着很强烈的感动,别人是怎样地把女儿托付到我们手中的啊!他们用着多谦卑与多热切的态度,希望我们能够,请求我们能够,使他们的子女进入一种境界,达到一种要求,实现了一个从几十年前便开始盼望着的幻梦与理想。我肩头负着的是怎样的一副重担!而我,我尽了力吗?我真的可以问心无愧吗?

        我把这段话中的“女儿”二字改成“儿女”二字,长久地镂刻在自己的心灵之中,经常拿它来鞭策、砥砺自己。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责。除了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还得技高为能。多向教育大师学习,是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技能的必由之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古老的《论语》给我们昭示了人格的力量。将古老的叮咛与中外优秀教育思想的滋养融合起来,注入自己的灵魂和血脉,使我时刻牢记班主任绝不是站在班集体边缘的发号施令者,而应该是矗立在班级精神领地永不褪色的路标。要求班级营造书香氛围,班主任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位孜孜不倦的知识探求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您想使您的学生看到、理解到并感受到他一生中需要掌握什么样的精神财富的话,那您就把他领进您自己的精神生活世界中去吧。”爱读书的班主任才能营造出爱读书的班级。从我一批又一批积极购书、借书、读书、写作的学生身上,我自豪地感受到班主任自身书香的力量。要求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班主任首先应该做到爱校如家。我曾给一批又一批学生“立军令状”:如果你们发现班主任有不爱护公共财物的行为,你们有权拒绝班主任在爱护公共财物问题上对你们提出的任何批评。学生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明察暗访,发现班主任真的无任何损坏公共财物的“把柄”可抓时,言传身教的力量就真正显现了出来。

        摒除教育“人治”流弊

        记得有一次在东阳剧院听一位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报告中提及一本书,书名是《素质教育在美国》。一听完报告,我立马跑进书店买下这本书。

        “(美国)学校的规章制度一开学就人手一册,该惩该罚一条条白纸黑字写在那里。既没有争辩的余地,也没有什么耐心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惩罚就是惩罚!就像现在国内的许多交警罚违章车辆一样,罚款就是罚款,指出哪一章哪一条,照章办事,按条罚款。通也得通,不通也得通!哪里还有什么思想工作要做的?”书中的这些话,给了我强烈的震撼。尽管书中的不少观点不无偏颇之处,但却足以引起我的反思:长期以来,在教书育人问题的认识上,我们是不是过于执着思想教育工作的效用?是不是应该说“没有思想教育是万万不能的,但思想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才更符合情理?当今的学校教育管理是不是更应该多一些依法治校的精神原则?优秀教师显然早已参透了这一层,所以李镇西在《心灵写诗》一书中才会对班规的科学制定重重地写上一笔,对班规的刚性原则也作了特别强调,而且对“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陈腐教条做了彻底摒弃,将班主任的言行也纳入班规的制约范畴。多年来,在班规的制定上,我都秉持“充分酝酿,多方听取,字斟句酌,相对稳定,持正公平”的原则,让班规充分发挥规范、制约、引领、提升学生思想行为的作用,最大程度避免“班内一切事务由班主任说了算”的弊端。在我的班规末尾会有这么一条:“班主任若未经调查胡乱批评学生,罚扫教室一次。”有了这一条,既可让学生体会到师生人格平等的温暖,又可避免班主任“因怒而滥罚”造成的不良后果。

        闲书不闲,贵在妙用

        清人袁枚说:“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作为一位有思考、有追求的教育工作者,但肯寻“艺”(教育艺术)便有艺,灵犀一点是吾师。除了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我也喜欢翻看一些“闲书”。其实闲书不闲,以金庸小说为例,在熟读金庸后,我悟出了不少教育学原理的妙用。

        《射雕英雄传》中不少情节,堪称因材施教的华彩乐段。

        套用两个流行词汇,郭靖是个“智商”不高、“情商”极高的学生。但是郭靖最早的老师“江南七怪”显然不懂得分析学生个性特点,采取了急于求成的“填鸭式”教学法。对于一个智商不太高的学生,不能“满堂灌”,不能心太急。而“江南七怪”就犯了教育学中的大忌,把生平所学一股脑儿全部塞给郭靖,就是不考虑“贪多嚼不烂”的后果。看到弟子消化不良的恶果后,“江南七怪”功利心太盛,对郭靖不是打就是骂,结果教而不明其法,学而不得其道,郭靖是越学越笨,越练越糟。

        当郭靖遇到武学宗师洪七公时,才得以进入武学高妙之境。洪七公深谙因材施教之道,对于情商奇高、智商一般的学生郭靖,不宜一下子教得太多太难。降龙十八掌招式简单,极易上手,小说中写到郭靖学第一掌“亢龙有悔”时说:“郭靖资质鲁钝,内功却已有根柢,学这般招式简明而劲力精深的武功,最是合适,当下苦苦习练,两个多时辰之后,已得大要。”郭靖缺的是智商,最不缺的是勤学苦练精神。洪七公学情分析对路,郭靖刻苦好学上心,成就了一桩因材施教大获成功的武林佳话。

        教育的诗意情怀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会摒弃诗情画意。在通读了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书后,在班级管理上,我立足于心理学、教育学的科学原理,贴近学生心理,精心规划治班方略,经常用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充分发挥自己爱读诗、爱写诗的特长,对花样年华、诗样青春的学生进行美丽的“诗教”。我用这样的清词丽句描绘班主任带领学生晨跑的情景:“黎明时刻的环形道/是一张被轻轻启动的唱片/踏进晨风/以唱针的饱满情愫/引领一队年轻的音符/清晨奏鸣曲/沉稳而昂扬。”我把班主任到寝室查铺的寻常举动写得诗意盎然:“当寝室的每一扇窗户/都安然地闭上了眼睛/我捻亮手电/以一个男性公民的身份/肩荷起母亲的责任/每一个睡态都显示/他们不安分的年龄/把贸然越位的手臂/轻轻送回适宜的港湾/把企图偷渡的被角/掖进难以破译的呓语/然后悄悄拉上门/关住一个甜美的梦境。”

        植树节到来,我向学生这样号召:“走,种树去/扛一面春天的大旗/到没有春天的地方/开掘春天/等待只会让生命枯萎/趁季节汁水丰盈/播撒一串汗珠/萌出一片新绿。”当“九·一八”来临,我这样告诫学生:“‘九·一八’必须作为/一截老树桩的形象/清醒而执拗/亮出浑身的耻辱和伤疤/深深植根我们民族的视野/中华这棵大树/才会历久弥坚/时时爆出新芽。”当高考来临,我送给学生这样的诗句以壮行色:“走进七月/走进阳光的空前绝后/引爆大街小巷一串热门话题/置身金黄与青翠的交接地带/我们的选择/如同炉膛中通红的铁锄/以不容置疑的决绝/一头扎进水中淬火/拎出一颗心/铿然作响/叩击命运。”当学生毕业了,我送上这样的祝福:“我是岁月崖边/永远的迎客松/挥手送你们上路/从此开始年年岁岁的守候/只为期待/你们的天空/不断焕发彩虹。”

        “先生本色是诗人”,不少学生这样评价我。诗如春雨,涓涓滴滴注入学生的心田,收到了别的教育手段所难以企及的美丽愉悦的效果。

        (陈益林,特级教师、浙江省东阳中学原语文学科主任、东阳中学“惕吾文学院”执行院长、浙江省首批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3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19-12-13 10:58
    特级教师朱昌元先生号召广大语文教师要做“杂食动物”,我在阅读上可谓“杂食”:人文与科技来者不拒, ...

    十本书书单:

        《孙子兵法新注》

        中华书局1981年版

        《鲁迅选集》

        鲁迅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花花果果枝枝蔓蔓》

        桥东里、周小兜 著

        新星出版社2014年版

        《给教师的建议》

        〔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杜殿坤 编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素质教育在美国》

        黄全愈 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版

        《性格组合论》

        刘再复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金庸作品集》

        金庸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社1994年版

        《影视鉴赏学习指导书》

        徐长威 著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新诗的创作与鉴赏》

        吕进 著

        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