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社区

查看: 117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功与努力相伴 ——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7-12 10:44
  • 签到天数: 17 天

    [LV.4]偶尔看看III

    40

    主题

    41

    帖子

    747

    积分

    圣骑士

    Rank: 4

    积分
    74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7-8 10:44: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忘记哪一年了,我在青岛听过于永正老师讲《林冲棒打洪教头》。一个“让”字紧紧地拴住了我的心。于老师慈祥的笑容、悦耳的声音、声情并茂的诵读……一切的一切都那么令我难以忘怀。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我讲课能像于老师那样自如,娓娓道来,水到渠成,该多好呀!不过,多少年了,这仅仅是我的一个梦想而已。

    前些日子,我借来了于永正老师的《于永正与五重教学》。看到题目,我读“五chóng教学”,翻开于永正的简介,才知道应该是五“zhòng”。所谓“五重”,指的是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枉我那么喜欢于老师的课,连他这么重要的理论都不知道。我细品慢读,深深地被于老师细腻的笔触、直白又幽默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很实用的内容吸引。

    有理想、努力研究教材、幽默、学会与书本和鸿儒对话、心里有故事、善于思考……这些都具备了,或许就会成为与于老师相似的人。我们只看到了于老师精彩的课堂、风光的名头和头上耀眼的光环,却不知道他背后经历了怎样的刻苦与努力。

    于老师生活在胶东大地,是我的老乡。周围环境是一片培养他的沃土:戏曲遍及家乡的角角落落,他是有心人,这些艺术瑰宝滋润了他幼小的心灵。我小时候也听过不少戏曲,我曾跟着家人听了《小姑贤》《罗衫记》《卷席筒》等经典剧目。但我是草草听过便不了了之,根本就没有细细地去揣摩戏曲的曲调、文字与内涵。因此,同样的沃土,不一样的对待心境,就有了不一样的我们。

    俗话说:“良师益友。”于老师是幸运的,他求学时遇到了两位好老师。一个教他学会了认真写字、声情并茂地朗读,具备多才多艺的扎实功底;一个教他爱上了文学。这些,都为他在教学路上的行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底子打厚实了,至关重要。然而,没有勤奋与刻苦,于老师也不会有辉煌的成就。我阅读了于老师一个个鲜活的课堂实录(《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全神贯注》)和同行们的评析,这些真正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但是,简单的背后是扎实的语文功底和教学智慧。这些都是哪里来的?读完了于老师弟子们的文章,我才知道,这背后是于老师一遍遍诵读、体悟;是他反复地查阅资料;是他入情入境的冥思苦想;是不断地进行读写结合……

    想想我自己,在这些方面下了多少功夫?读本科函授的时候,我听同学讲过一个故事:一位语文教师去找校长,说自己不会教语文。校长让他反复阅读课文,读30遍;如果读完之后还不会教语文,再去找他。这句话深深地刻在我脑海中,我很佩服这位校长。可是,我也只是记住了这句话,至于行动就没有了。每次讲课,都是看着课本依据经验照本宣科。就是讲公开课,也是根据课文备出课来就完事了,从来就没有静下心来一遍遍地品读、品味课文,更没有深入地与作者对话,没有认真想想学生的学情。这样的我,怎么敢想成为于老师这样的人?

    这几天,我知道自己被推荐参加优质课比赛,欣喜过后,回头想想,头脑中一片空白。我该做什么?又该讲什么?静下心来,找来几个年级的课本,开始研读教材,尝试着写模拟讲课稿。一周下来,研读教材、查阅资料、构思教案……十几个稿子写下来,感觉头昏脑涨,真正体会到别人风光背后的艰辛。当然,这十几个讲课稿的准备过程的确让我也收获了不少。我从中悟出了授课的注意事项和备课的技巧:如何表扬学生,怎样挖掘教材,如何设计亮点,就连板书也毫不含糊。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错的。教育界中不只有于老师在不断学习中取得辉煌成就,其他各位名师也是这样功成名就的。不想付出,只想收获,这是做白日梦。

    我知道,仅有这几天的刻苦努力也不会带来多大变化,只有持之以恒地走在努力的道路上,才有可能达到于老师的授课高度。或许,我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始走上奋斗之路。不是有人说,“当你觉得晚了的时候,正是最早的时刻”吗?至少我已经觉醒了呀。

    行动起来,做一个努力的人,让成功有机会依附于我们。(作者:台功花  胶州市铺集小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