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师友社区

查看: 13933|回复: 0

成长的长久动力从何而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发表于 2019-5-29 11: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几天我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位青年教师近一年来以强大的自律和勤勉,持之以恒每日阅读和写作的故事。许多老师留言:“文章在我的内心深处发生了强烈的触动、共鸣和震撼”“精神再次得到洗礼”“生命再次被擦亮、点燃与唤醒”“对自己的冲击力很大”……从留言中我能感受到这些老师的内心被强烈触动,学习积极性被重新激发。

        生命由于习性和疲乏常常被损耗,从而陷入倦怠、麻木与散漫状态,情绪被哀怨、逃避、怯懦和无意义感裹挟。榜样是一束光,通过聆听榜样的故事,教师在内心产生共鸣和震撼,进而察觉到生命的沉沦与失控,于是猛然一惊,重新鼓起劲来,从谷底重新升腾,获得觉醒与自由。但榜样的激发力是很脆弱的,随时可以停顿。

        如何才能在繁重的工作和琐碎的事务中源源不断获得求知的动力,如何才能在人生的不确定性中始终保持昂首苍穹的姿态?是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我以为解决学习与成长的动力问题,有两个关键。

        关键之一:从基于兴趣的学习转变为基于问题的学习。

        常人往往根据兴趣来学习。因兴趣而学虽然也是一条适合的路径,但对教师生命成长来说,这是模糊而非专业的,是感性而非理性的。反观基于问题的学习,目的清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工作角色相关,原有经验不再是需要丢弃的负担而可以成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能跳出学科中心的窠臼,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在学习中行动,在行动中反思。这种学习行为更容易得到来自家庭、单位以及社会的正面反馈乃至赞赏,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追求的行为,成为彰显自身价值、增进自我认同的“催化剂”。

        我曾在农村中小学带领和指导大学生实习支教,那时我加入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学习,连续两年选修语文研课、缔造完美教室等课程,津津有味地啃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等专业书籍。这样的学习固然有兴趣的原因,但更主要是我能用所学知识指导大学生破解教育教学中的难题,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得到了当地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局的高度赞誉。

        如果所学与所做无关,所学的知识无助于突破当下工作中的困难,那么学习也可能成为一种逃避,在文字概念中寻找虚假的安全感和虚幻的满足感。

        关键之二:从个体学习转变为跨学科、跨学校的合作学习。

        这学期,我在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给100多名中小学教师讲授“教育学经典导读”课程,有来自四川、江苏、上海等地的几个学员自发组织了“啃读者联盟”,在每次授课前后围绕预习作业或不懂之处,对话交流,切磋探讨。这是我非常提倡的“部落化生存”:基于对知识的热爱,自发组织,合作探究。在一个虚拟的学习共同体中,来自天南地北、彼此都未曾谋面的几个人以一种奇妙的部落化方式组合起来,像原始人围绕在篝火四周跳舞一样,围绕在知识周围筑造、栖居、歌唱。在这样的“学习部落”里,他们的身份是动态的,有时是导师,有时是学生,有时是平等的合作探究者。在彼此默契合作中,生命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探索着、创造着、实现着。我期待,在未来的岁月中,能有更多这样自发组成的“学习部落”:数学的,电影的,心理学的,写作的,童书的……

        当学习是基于问题且以“部落化”的形式出现,教师的生命成长就不再是仅仅追求控制与效率的职业技能训练。教师不再是按照固定模式建造并精确按照程序工作的机器,而是宛若一棵大树,在内部力量的激发下,活泼泼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系山西忻州师范学院教师、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执行院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