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师友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好书推荐★★★大家最近读了哪些书?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6 11: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丹青中的“大语文”


        有人说“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要怎样得?我认为先得阅读,阅读的对象还必须是大语文的范本,不能被局促、粗劣、格调低下的读物占据了宝贵的阅读时间。荆凡写作的《颜料坊的孩子》是一个不错的读本,它以苏州为背景,讲述了一对龙凤胎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困境中自我发现、自我找寻的故事,也揭示了传统颜料制作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载沉载浮。

        《颜料坊的孩子》是培养孩子语文表达力和写作力的优秀读本,全书文辞雅致考究,行云流水。比如作者写苏州梅雨天气:“天空中一天天轮番过着乌云浓云淡云,城里一阵阵罩着大雨小雨毛毛雨,湿气在空气中流来淌去,大河涨水小河满,家家户户的墙皮都渗出水珠来。”短短一段话,逻辑严谨,又有对仗之美、音韵之美,把梅雨季节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比如作者开篇写晒书:“在屋里阴了一年的大小书籍,不论多少,不论厚薄,一律被请出来除尘晒太阳。”一个“请”字,把人们对书的珍视乃至敬畏写了出来。书中许多比喻拟人等修辞,新颖而有灵气,比如姜思在爸爸背上“像谷粒一样饱满的踏实”,比如写姐弟俩目睹父亲去世的惊愕,没有用“一片空白”,而是“世界瞬间闭合了五彩缤纷,停止了喧嚣吵闹,止住了风,凝结了空气”,把人在特定环境中又惊又恐又突然不知所措的体验写得很到位……

        《颜料坊的孩子》是帮助孩子培养审美力和创造力的优秀读本。故事写了颜料制作、补画、刺绣、年画等多种传统手工艺,也写了江南城市苏州的风貌与民俗,笔力所及都与美相关、与创造相关。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评价:“这样一个故事,我们的阅读过程注定了就是一个与美同行的过程……”同时,书中还有不少孩子和家长、老师一起讨论绘画、工艺的描写。审美力和创造力是伴随人一生的,幼年时浸润在美之中,播下创造的种子,长大后才能在琐碎的生活中拥有平和的心态,在繁杂的日常里抒发情感,在俗事缠身时仍体悟到美好。

        《颜料坊的孩子》也是帮孩子形成健康人格和加强人文修养的优秀读本。故事中的家长、教师用言传身教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帮助主角姜思和姜年这对龙凤胎形成了率真正直、善良开朗的性格和有追求、讲方法、求真知的人生态度,而这些恰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养分。

        《颜料坊的孩子》是一部有风骨、有雅趣、有温度、有底蕴的成长小说,是再现丹青文化的优秀大语文读本。

        (作者:黄新辉  单位系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1: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荐读者:王岱

        荐读者:王岱(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特级教师、高中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

        1.《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傅庚生 著 北京出版社

        此书写成于1943年,我读的是“大家小书”丛书2003年的版本。去年朋友推荐,当时无论是实体书店还是网络书店都没有新书可买,最后不得不到孔夫子旧书网上以76元的高价购得。傅先生以浅易文言谈文学欣赏,全书共分为26章,每章都以具体的作品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欣赏之法与写作之道。在阅读之余不能不佩服傅先生的博学多识,正是钱穆先生所谓的那种“于极艰苦之准备下,呈露其极平易之面相”,读之如面对故人,娓娓清谈,风雅隽永,别有韵致,读罢唇齿留香。

        2.《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胡颂平 编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

        十多年前为编写《胡适先生散文精读》曾读完《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现在更愿意翻读这本由胡适先生的秘书胡颂平记录先生晚年言行的小书。胡适先生学识渊博,所谈内容小到一个字的读音,大到国际局势的演变无所不包。或茶余饭后,轻松闲谈,逸趣横生;或有感而发,意气飞扬,洞穿千古。透过幽默风趣的谈吐,领略到的是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为人处世、窥古览今的大智慧。

        3.《鲁迅的一世纪——朱正谈鲁迅》

    朱正 著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该书是朱正先生继《鲁迅图传》《重读鲁迅》《一个人的呐喊》后的又一部力作。本书收录了作者从1980年到2001年这段期间所写的20多篇谈鲁迅的单篇文章。内容涉及鲁迅的一世纪、鲁迅的为人、鲁迅传记资料的真伪问题、鲁迅与其同时代的几位名人的关系、鲁迅生平研究等。这些文章资料翔实,且富有作者的个人观点。可以为我们在有关鲁迅研究的问题上释疑解惑。

        4.《风雨人间情》

        吕家乡 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吕家乡先生是我最为敬佩的大学老师。吕老师在这本书里主要介绍了他的家庭和个人八十多年的经历,回忆了他的大学老师、同学及学生,记叙了几次访美见闻。

        吕老师写母亲、忆二姐、悼三姐、叙自己的文字真的不忍卒读,读完已是泪流满面。写华岗、萧涤非、冯沅君、赵纪彬、吕荧、童书业、赵俪生等先生的文章,篇幅不长,但对这些先生的描写形神兼备,读之如在眼前,其命运令人扼腕。

        这本书是一位在经历挫伤和磨难后仍不失赤子之心的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对人生、对社会、对真理的思索。文字老到但不失真纯,就像人们对吕老师的评价“瘦得只剩下了灵魂”。

        5.《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

        [英]彼得·沃森 著 胡翠娥 译 译林出版社

        这是一部别样的思想史,全面涵盖了人类智识的种种发展。沃森不写帝王将相、军事战役等政治事件,而是将目光投到人类从古至今的思想成就,重现人类文明演化的每一步。除了重大的思想和发明,沃森也关注到一些“小”思想,别有趣味。说到“思想史”,人们一般会觉得要正襟危坐去读,但沃森以他独特而强大的叙述能力,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思想史”,虽是大部头,但是读来也并不觉得枯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1: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荐读者:王岱

        荐读者:王岱(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特级教师、高中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

        1.《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傅庚生 著 北京出版社

        此书写成于1943年,我读的是“大家小书”丛书2003年的版本。去年朋友推荐,当时无论是实体书店还是网络书店都没有新书可买,最后不得不到孔夫子旧书网上以76元的高价购得。傅先生以浅易文言谈文学欣赏,全书共分为26章,每章都以具体的作品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欣赏之法与写作之道。在阅读之余不能不佩服傅先生的博学多识,正是钱穆先生所谓的那种“于极艰苦之准备下,呈露其极平易之面相”,读之如面对故人,娓娓清谈,风雅隽永,别有韵致,读罢唇齿留香。

        2.《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胡颂平 编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

        十多年前为编写《胡适先生散文精读》曾读完《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现在更愿意翻读这本由胡适先生的秘书胡颂平记录先生晚年言行的小书。胡适先生学识渊博,所谈内容小到一个字的读音,大到国际局势的演变无所不包。或茶余饭后,轻松闲谈,逸趣横生;或有感而发,意气飞扬,洞穿千古。透过幽默风趣的谈吐,领略到的是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为人处世、窥古览今的大智慧。

        3.《鲁迅的一世纪——朱正谈鲁迅》

    朱正 著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该书是朱正先生继《鲁迅图传》《重读鲁迅》《一个人的呐喊》后的又一部力作。本书收录了作者从1980年到2001年这段期间所写的20多篇谈鲁迅的单篇文章。内容涉及鲁迅的一世纪、鲁迅的为人、鲁迅传记资料的真伪问题、鲁迅与其同时代的几位名人的关系、鲁迅生平研究等。这些文章资料翔实,且富有作者的个人观点。可以为我们在有关鲁迅研究的问题上释疑解惑。

        4.《风雨人间情》

        吕家乡 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吕家乡先生是我最为敬佩的大学老师。吕老师在这本书里主要介绍了他的家庭和个人八十多年的经历,回忆了他的大学老师、同学及学生,记叙了几次访美见闻。

        吕老师写母亲、忆二姐、悼三姐、叙自己的文字真的不忍卒读,读完已是泪流满面。写华岗、萧涤非、冯沅君、赵纪彬、吕荧、童书业、赵俪生等先生的文章,篇幅不长,但对这些先生的描写形神兼备,读之如在眼前,其命运令人扼腕。

        这本书是一位在经历挫伤和磨难后仍不失赤子之心的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对人生、对社会、对真理的思索。文字老到但不失真纯,就像人们对吕老师的评价“瘦得只剩下了灵魂”。

        5.《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

        [英]彼得·沃森 著 胡翠娥 译 译林出版社

        这是一部别样的思想史,全面涵盖了人类智识的种种发展。沃森不写帝王将相、军事战役等政治事件,而是将目光投到人类从古至今的思想成就,重现人类文明演化的每一步。除了重大的思想和发明,沃森也关注到一些“小”思想,别有趣味。说到“思想史”,人们一般会觉得要正襟危坐去读,但沃森以他独特而强大的叙述能力,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思想史”,虽是大部头,但是读来也并不觉得枯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11: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19-12-13 10:59
    十本书书单:

        《孙子兵法新注》

    荐读者:王岱

        荐读者:王岱(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特级教师、高中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

        1.《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傅庚生 著 北京出版社

        此书写成于1943年,我读的是“大家小书”丛书2003年的版本。去年朋友推荐,当时无论是实体书店还是网络书店都没有新书可买,最后不得不到孔夫子旧书网上以76元的高价购得。傅先生以浅易文言谈文学欣赏,全书共分为26章,每章都以具体的作品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欣赏之法与写作之道。在阅读之余不能不佩服傅先生的博学多识,正是钱穆先生所谓的那种“于极艰苦之准备下,呈露其极平易之面相”,读之如面对故人,娓娓清谈,风雅隽永,别有韵致,读罢唇齿留香。

        2.《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胡颂平 编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

        十多年前为编写《胡适先生散文精读》曾读完《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现在更愿意翻读这本由胡适先生的秘书胡颂平记录先生晚年言行的小书。胡适先生学识渊博,所谈内容小到一个字的读音,大到国际局势的演变无所不包。或茶余饭后,轻松闲谈,逸趣横生;或有感而发,意气飞扬,洞穿千古。透过幽默风趣的谈吐,领略到的是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为人处世、窥古览今的大智慧。

        3.《鲁迅的一世纪——朱正谈鲁迅》

    朱正 著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该书是朱正先生继《鲁迅图传》《重读鲁迅》《一个人的呐喊》后的又一部力作。本书收录了作者从1980年到2001年这段期间所写的20多篇谈鲁迅的单篇文章。内容涉及鲁迅的一世纪、鲁迅的为人、鲁迅传记资料的真伪问题、鲁迅与其同时代的几位名人的关系、鲁迅生平研究等。这些文章资料翔实,且富有作者的个人观点。可以为我们在有关鲁迅研究的问题上释疑解惑。

        4.《风雨人间情》

        吕家乡 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吕家乡先生是我最为敬佩的大学老师。吕老师在这本书里主要介绍了他的家庭和个人八十多年的经历,回忆了他的大学老师、同学及学生,记叙了几次访美见闻。

        吕老师写母亲、忆二姐、悼三姐、叙自己的文字真的不忍卒读,读完已是泪流满面。写华岗、萧涤非、冯沅君、赵纪彬、吕荧、童书业、赵俪生等先生的文章,篇幅不长,但对这些先生的描写形神兼备,读之如在眼前,其命运令人扼腕。

        这本书是一位在经历挫伤和磨难后仍不失赤子之心的中国老一辈知识分子,对人生、对社会、对真理的思索。文字老到但不失真纯,就像人们对吕老师的评价“瘦得只剩下了灵魂”。

        5.《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

        [英]彼得·沃森 著 胡翠娥 译 译林出版社

        这是一部别样的思想史,全面涵盖了人类智识的种种发展。沃森不写帝王将相、军事战役等政治事件,而是将目光投到人类从古至今的思想成就,重现人类文明演化的每一步。除了重大的思想和发明,沃森也关注到一些“小”思想,别有趣味。说到“思想史”,人们一般会觉得要正襟危坐去读,但沃森以他独特而强大的叙述能力,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思想史”,虽是大部头,但是读来也并不觉得枯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4: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开门几件事





        随看随想

        本文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藏书家爱德华·纽顿,他还收藏了一本谈藏书的书——巴斯贝恩写的《文雅的疯狂》。读书、藏书是文雅的疯狂事,或是疯狂的文雅事——真正的读书人、藏书人肯定深有体会。读此篇文章,也许有些生僻的书名我们不大熟悉,但是作者对书籍的狂热和痴迷却跃然纸上。教师应该是爱书人、读书人、藏书人,是书籍的阅读者、保管者和传播者,读此文章,想必在若干文字处有会心一笑吧。(杨赢)

        搜集书籍,乃是一项了不起的竞赛。任何人只要具备一般资质,皆可下场一搏(的确,有人甚至据此一口咬定藏书根本用不着动脑筋;此种论调大可不加理会)。这项活动并不会花费太多金钱(除非你贪得无厌妄想巴蛇吞象),不管在国内、国外都能从事;可单枪匹马独乐乐,呼朋引伴众乐乐亦无不可;甚至你还能以通信的方式进行。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各自制订一套自己专用的规则(于进行过程之中还能随自己高兴,爱怎么改就怎么改)。它不像其他竞赛,动不动就“犯规出局”。

        频频有人问起我的规则为何,这个问题倒不难回答。我限制自己只能关照少数几部抄绘、印刷与装帧俱精的本子,而且将大部分的精神、力气集中投注于英文文学杰作的首版书上。最后还有一道最严格的规定:即使我早在五十年前就给自己订下极为宏伟的目标,但是二十年来,我绝不因此三步并做两步、气急败坏地匆忙赶路。许多收藏家现在的成果皆已遥遥领先在前头,但是我一步一脚印稳稳扎下的根基却无人能及。当初我花十五分钱买来的许多书(现在的价值均已远高于此),直到今天都还留在身边,而且我记得很清楚,那年头花一块钱买一部书简直可说是出手阔绰。当我只拥有几百部书,每次提及那些书的时候总还是大言不惭地说成“我的藏书”,如今我庋藏的书籍总量大约八千到一万册之谱,我现在明白了:它们依然还不够资格称为一批藏书,充其量不过就是一堆书罢了。

        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何有人没书还能活得下去,我个人绝不会把一册西尔斯百货公司(Sears Roebuck)的商品型录或一本电话簿称做“书”(尽管它们多么妙用无穷)。我很明白大多数世人全都活得浑浑噩噩;他们何苦跟自己过不去呢?君不见大家全是理直气壮,浩浩荡荡高唱:“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一路闷着头往前走。生命之道比起“藏书之道”要难走多了。生命之道要走得好,就该奉守多读少讲这条金科玉律:尽其可能地多读;不得已必须开口的时候,也要尽量言之有物。对于那些逢人就高谈一加仑汽油能让车子跑多少哩路的呆瓜、老是阔论当年在球场挥杆如何神勇的高尔夫球友,你能避开多远就避多远。古有明训:绝大多数的友谊若非狐群狗党结伴,就是笨瓜白丁成群。但是这句话并不适用于我们这种人:咱们这些在藏书道上闯荡的人都晓得,藏书的副产品无非就是“朋友”。

        伟大的英国藏书家托马斯·J·怀斯在其自用藏书票上印着一句格言,颇能彰显此君个性:

        不管置身任何角落,书籍总为我召来友朋,相濡以沫或离群索居——皆得友谊相维系。

        以书为媒,我所结交的朋友何其不可胜数、何其广被四海!倘使多彩多姿乃生命的调剂(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的话,藏书家生涯之多彩多姿更是罄竹难书。“哦,合着您喜欢书哪,”某位来客没安好心眼地瞟了我的书房一眼;讲话的神态活像冲着人说:被我给逮着了吧。“我从小就是一路看书长大的哟,我爱死了书本。真想让您瞧瞧我那本《耶诞颂歌》。那一本应该是首版,插图是克鲁克香克画的,”(外行人老爱把克鲁克香克当成头一个为狄更斯绘制插图的插画家)“而且是用摩洛哥羊皮精装的,封面上还镶着一个手绘在象牙上的狄更斯头像。”赶紧毙了那家伙!别手下留情,一枪毙掉他!“逢损收手,见利快追”实在是个挺不错的建议,就算这句话是从某位股市营业员嘴里冒出来的。很少有什么事能比“和懂书的人聊书”更棒、更乐趣无穷的了。或许去了天堂就能够得到喜乐——我听大伙儿都这么说——但由于从来没听到去过那儿的人亲口证实,我索性在自个儿的书房里头寻找喜乐得了。

        ……

        再回头谈书本吧。有道是:“我向来荤素不忌……”时至今日,我也深深被小说吸引。多年来,人们的收藏目标总是绕着诗集、剧本打转,而最新颖也最受大众欢迎的文学形式——小说,却始终未能获得藏家青睐,不过风水迟早一定会轮转到它的头上:你瞧这会儿我不就迷上了吗?

        就在前几天,我才从纽约的艾德加·韦尔斯(Edgar Wells)那儿买了一部《隐姓埋名》(1692年出版)。此书极可能是当年头一部在书名页上以现代意识印上“小说”这个词汇的英文著作。威廉·康格里夫写那部小说的时候年仅二十一岁。此书目前已成了难得一见的珠玉小品。约翰生博士尝曰:他就算没读过也愿意吹捧它。好样的,博士可真是直肠子!他从不拐弯抹角,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

        一部非常早(可能是最早)使用“小说”这个字眼的英文著作,此乃康格里夫最初一部出版品。存世仅四部。

        既然提到小说。我直到最近才头一回读《顽童历险记》。此书实在是一部伟大的作品:高尔斯华绥甚至将它与《堂吉诃德》相提并论——这个类比相当公允贴切。假使这辈子没机会让我碰到一部开价一千元以内、首版首刷的本子,我一定会死不瞑目。行啦,看官,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赶紧从您的座位站起来,拿出笔、墨、纸,写一封信来告诉我:您打算把手上的《顽童历险记》以五百元卖给我吧。我指的是首版首刷——蓝色布面精装(您的本子或许是绿色的)、第二百八十三页经过换补的本子;如果您想知道原委,请径自洽询您的书商,他一定会告诉您。我并不函授藏书之道。我的脑袋既松散又粗枝大叶:只勉强记得住寥寥几个要紧的版本年份和零碎事项,等到您的信寄达,我早就又忘得光溜溜了。您不妨去问约翰·T·温特里奇,他必定晓得答案;如果我没弄错的话,他曾经写过一篇关于那部书的文章。我在此重申:《顽童历险记》是一部伟大的书!这个发现算不了什么。

        (选自爱德华·纽顿《藏书之爱》,陈建铭译,重庆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7 11: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向人生深处》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阅读正好进入瓶颈期,当时已很久没有读文学类书籍了,倒是读了许多自认为“有用”的书。估计当时正处于“入世”的端口,希望从一些“有用”的书中找到方法和路径。然而几年下来,觉得心被掏空了,头脑像一台理智的机器,失去了柔软与温度。正好大学老师介绍了这本书,便抱着一种对老师建议的尊重找来随便看看,意外的是越看越被吸引。

        这本书是访谈录,在访问者吴小攀的发问中,刘再复先生的人生感悟、学术见解慢慢流淌出来,有时深情款款,有时睿智深沉,不断的共鸣和启发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刘再复先生是这样评价文学与学术的:“认识论追求对真理的认知,伦理学追求对善的认知,文学则是追求对美的感悟与呈现。”像我这种“文学青年”,他这样劝说道:“文学没有这么重要、这么神奇。作家也千万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可以充当‘救世主’,以为文学可以改造世界、扭转乾坤。作家能当个人性和人类生存环境的见证人和呈现者就不错了。”认识了文学的真面目,我不再苛求文学“有用”,此后便开启了与文学虚度时光的蜜月之旅。

        刘再复先生是个思想者,这本书包罗了他人生经历的万象,其中有个人学术理念的阐述,有教育的真见,有对文化的思考,最难能可贵的是对内心的自审,一个人到了能面对自己的高度,他的人生便从容起来了。

        《60个孩子的诗》

        孩子为什么要写诗?很长时间里我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它的意义,直到有一天女儿对我说:“夕阳是大山的宠儿,温柔地躺进他宽厚的怀抱。”我才恍然大悟——诗就在生活中、在孩子的想象里。我们都害怕孩子的想象力被扼杀,如果没有去搅动它、挖掘它,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力就消失殆尽了。

        拿到这本《60个孩子的诗》是机缘巧合,当时我正参加一个诗会,这本小书出现在了我面前。我随手一翻,一首小诗跳了出来:“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一只蝴蝶在窗前飞来飞去/我想偷一会儿懒/可又不敢/担心蝴蝶是老爸派来的间谍。”这是其中一个小诗人李想的诗,立意新颖、想象奇特,我忍不住一页一页读下去,发现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里都是诗歌。

        后来,我把这本诗集推广到自己的学校,让学生从模仿开始进行尝试性诗歌创作,居然有许多孩子写得像模像样。当孩子的想象力被打开后,他们的作文也不再就事论事、记流水账了,优美、生动的比拟时常跃于纸上。

        这本书由儿童文学作家谭旭东和长期从事一线诗歌教育的教师庄丽如主编,虽然我业余从事诗歌创作,但对于儿童诗和诗歌教育,则是从这本儿童诗集中认识到的,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诗歌教育范本。

        《山河袈裟》

        在这本散文集中,我看到了一个温暖的词——人民。李修文在自序里说:“人民,我一边写作,一边在寻找和赞美这个久违的词。”在一本文学书籍中出现这个词,是很少见的。然而,读下去你才知道,除了这个词,已经很难再找到另一个可以恰当称呼李修文笔下那些门卫、小贩、修伞者、补锅者、快递员、清洁工、房产经纪、销售代表等小人物了,正是这些“人民”触痛了作家的内心,同时也唤醒了我们沉睡已久的大悲悯。

        人沉沦在理性的营生中久了,心也慢慢僵硬起来。李修文无疑是以一种充满感情力量的击打给我们的脑袋进行治疗性的“推拿”。阅读这本书,多少次眼泪几乎夺眶而出,整颗心像废置已久的发电厂瞬间被重新启动——“在山区小镇寒碜的候车室里,我看见了一个哭泣的中年妇女,还有她沉默的女儿”,往往一篇散文就以这样一种悲剧开篇。接着作家带着这样的同情与悲悯,交替着写下了自己与艾米莉·狄金森不同时空中的孤独与悲凄经历,他没有呼号说教,只是悯人悯己,可是已经足够了。如果你愿意读完一本能唤起你悲悯之心的散文集,那么,你的心也就化开了。

        我喜欢这种痛感的文字,痛本身就是一首诗,就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般,从这个角度来说,李修文的散文就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散文。

        《先前的风气》

        一个人饱读诗书,总会发出一些质量上乘的声音,这些声音会透出一种饱满、睿智、文化的深沉气质,这与那些故意卖弄的人散发出来的哗众取宠的聒噪截然不同。穆涛先生说:“散文不能蘸着清水去写,要蘸墨汁,越浓越好。”他就是那种厚积薄发的写作者。这本散文集曾获鲁迅文学奖,可谓是中国文化的大杂烩,举凡经史春秋、历法农事、道德觉悟、帝王将相、旧砖新墙、文情书画、饮食男女……包罗万象。

        转述是没有灵魂的,而经过思考或灵光一闪迸发出来的智慧才是迷人的——“中国的皇帝,因为是家庭承包制,业务水平差距比较大,有的英明,有的愚蠢,像抛物线,高和低的落差悬殊;而宰相们基本保持在一条相对高的水准线上,差别不在能力,而是心态、心地和心术。”在中国历史这盘大棋中,我们大部分人都身在局里,雾里看花,不得要领,而智慧者能带我们冲出迷宫,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用现代观念看过去,让我们醍醐灌顶,让我们稽前鉴后,穆涛先生就是这样一个领路人。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我开始懂得培根这句话的意义,我们不能专读某一类书,要精读也要泛读。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这本书是我在无意间看到推荐文字后就迫不及待买来看的,因为当时正要开始跑步这项运动。在多次尝试训练的过程中,都因为毅力不够而未能达到既定的运动目标,我便想看一看一个作家是如何坚持跑步30多年的。我需要汲取一些能量,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开启这项运动。

        村上春树说:“我写小说的许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着道路跑步时学到的,是自然地,切身地,以及实务性地学到的。”这引发了我对精神和肉体的思考,在此之前关于身体对精神的影响,我的认识不够深刻。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的认识不止于此——对一项运动的坚持,可以使一个脑力劳动者保持旺盛的创作力,更可以锻炼毅力,保持良好的心情。于是,我一边慢慢品味这本书,一边努力坚持跑步训练。如今,我虽无法成为村上春树那样的跑步能手,但却从跑步中找到了积极向上的自我,跑步成了我对抗时间的武器,是每天最乐意完成的一件事情。

        村上春树的文笔轻盈近人,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生命的尊重。因为尊重,他获得了与身体友好相处和对话的能力,这也是他保持旺盛创作力的原因所在。

        《咏而归》

        中国的历史是在古人观念的驱动下通过取舍形成的,大多从传统道德的角度出发看待历史事件及人物,这使我们这些现代人难以一一苟同。

        李敬泽最初是位评论家,但当他写起随笔散文却风靡学界。看了这本书,你不得不为作者的洞察能力和阅读智慧所叹服。当谈到宋襄公因不乘人之危而败于楚国这段历史时,李敬泽说:“宋襄公在这场战争中是弱者,所以他必须按弱者的逻辑行事,不能思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能温良恭俭让,只有当他是个强者时,他才会留意姿态、程序、自尊之类的审美和伦理问题”“历史教给我们的是弱者的哲学,武侠小说教给我们的是强者的哲学”。以前,当我们读到泓水之战这段历史时,只会取笑宋襄公的迂腐,可当我们看到诸葛孔明七擒七纵孟获时,却折服于蜀相的大胸怀。同样的做法,不同的结果,我们无法明白其中的奥妙,李敬泽用他超乎常人的智慧解读让我醍醐灌顶。

        《咏而归》从人性和现代人的视角出发,为我们重新解读了历史,由此也重新燃起了我对历史的热爱,我明白了没有想法的读史只是人云亦云,有智慧的读史,史可为鉴。

        《文化苦旅》

        阅读这本书时,我还是个少年,当时深为余秋雨先生的文采倾倒,抄抄摘摘了许多精彩的句子,也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吸引。但说实话,20多年过去了,并没有留下多少准确回忆。直到前两年,有一次要去天一阁,想起了《风雨天一阁》这篇文章,便又从书架上把这本残破不堪却回忆满满的集子翻出来,重新读了一遍,一波又一波的激动再次出现。

        无论学界曾经如何诟病余秋雨先生,但自己的感动是最真实的。阅读此书,深埋于心底的文化情节再次被唤醒,比如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多角度多侧面挖掘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人格精神——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被绳子捆扎着,一步步行进。这种对“个体”的挖掘是以现代性的文化价值为参照的,它让我们更彻底地走进中国文化的核心。这种思考并不是僵硬的说教,而是生动可感、有血有肉的,它建立在充满诗性和想象的文字之上,弥漫着浪漫的气息,焕发着智慧的光芒,这样的文化散文,让人爱不释手。

        《我与地坛》

        这是史铁生的一篇散文,也被作为他的一本散文集的书名,由此可见这篇散文在书中的地位。喜欢史铁生,一开始是被大学讲堂上老师生动的讲解引发的,读这本书之前只知道散文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潜意识中认为抒情性是散文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于史铁生那种安静而内敛的自言自语起初不以为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叠加,几件刻骨铭心的事,让我开始在史铁生的文字中触摸到痛感。

        韩少功认为,1991年的文学即便只有一篇《我与地坛》也是丰年,我是认可的。它是思与诗的高度契合,一个有残疾的人,几乎放弃了生存的念头,每天去地坛不断地思考死亡的事,一连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也许在人类社会中,史铁生这样一个残疾者是孤独的,但他的“参透”使他获得了与大自然对话的能力。

        在对生命的思考上,史铁生已达到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这本书的基调虽然是悲凉的,但最后却给予了读者一种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因为找到了个体在大自然中的位置,史铁生很自然地以谦逊的态度与万物相处,在尊重他者的同时获得生存下去的力量和信心,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沉默的大多数》

        认识王小波是从他的小说《黄金时代》开始的,他大胆的描写和奇特的叙事,给年少的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随着阅读量的积累,后来才知道其实更为人所称道的是他的杂文,读完《沉默的大多数》,我对他的杂文大概有了一个了解。

        王小波是一个理工生,这样的身份不但没有阻碍他在文学上的发展,特殊的思维方式反而造就了他文章的思辨色彩,这种思辨性没有以传统的造境方式去打动读者,却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椰子树与平等》一文中,王小波这样歪理歪推:“有些人生来四肢健全,有些人则生有残疾,一种平等之道是把所有的残疾人都治成正常人,这可不容易做到。另一种是向下拉平,要把所有的正常人都变成残疾人就很容易:只消用铁棍一敲,一声惨叫,这就变过来了。”王小波擅长从悖论现象入手,配以轻松调侃的口吻,推出荒谬的逻辑,让读者笑过后体会到思维的乐趣,其独特的幽默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文中可见一斑。当然,我认为他有更可贵的一面,那就是始终不渝的平民立场,这是前人无法企及的,在乡间插队的经历让他永远成为一个平民的儿子,惜乎英年早逝。

        《孤独中有无尽繁华》

        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它的名字,一看书名就知道韩少功是一个会享受也喜欢享受孤独的人,所以他远离尘嚣,避开大量的应酬、会议,跑到海南乡间隐居。在这个不断加速的社会环境中,许多作家、名人都忙于入世,以高出镜率、高产量抵抗着读者的遗忘,而像韩少功这样甘于寂寞、自我隔绝于浮世的写作者,确实难得。

        这是一部文摘选本,内容大多选自他的《山南水北》《马桥词典》等小说和散文。选本将“孤独中的繁华”作为主题,共成五章,仅听章题就美不胜收,如“生存是一种平庸的神圣”,让人读欲大增。而在《怀旧的成本》一文中,作者这样说:“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无法减速和刹车的经济狂潮正铲除一切旧物,包括旧的礼仪、旧的风气、旧的衣着、旧的饮食以及旧的表情。从某些意义上说,这使我们欲望太多而情感太少,向往太多而记忆太少,一个个成为失去母亲的文化孤儿。”这句话,已道出“天机”。许多美、许多思考都是在孤独中获得的,韩少功既出世又入世,对生命体悟深刻,对事物洞彻精妙,文字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曾几何时,我开始喜欢读无用之书、做无用之事,《孤独中有无尽繁华》便是一本“无用”之书,但读过之后,我的心慢慢沉静下来,自己的镜像也慢慢清晰起来。

        文学陪伴我走过多少个迷茫的春秋,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它们收留了我,当我忧伤彷徨的时候它们指引着我,当我莫名空虚的时候,它们浇灌着我。我愿意在里面虚度时光,如果可以,我愿意是一辈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 11: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遇到一本书,应该算得上是“书单”,但它很独特,与此前见过的大部分书单都不同,它是以少年儿童成长中所遭遇的各种“疑难杂症”——不论是无聊、口吃、挑食,还是不想上床睡觉——为切分,症状即主题,由此提出各种各样的书,对症下药。这一册别开生面的书单,就是埃拉·伯绍德与苏珊·埃尔德金合著的《故事药丸》。

        顾名思义,“故事药丸”就是说这些故事都是一粒粒药丸,自带疗愈良方,通往一种种疾病。用作者的话,这本书的“体例就像一本医学参考书。仔细查找‘症状’,你就会找到一两个或更多个故事来应对此症”。比如本书第一篇,针对的症状是“爱丢东西”,作者很幽默:习惯丢掉重要东西——比如家庭作业或小弟弟小妹妹——的小孩很有可能是患了某种疾病,相比之下,爱丢东西只是某种不幸的副作用罢了。随即为之开出的故事药丸是英国作家玛丽·诺顿的经典童书《借东西的小人》,故事抚慰人心,“丢东西确实令人不爽,但不妨想象一下,如果被一个‘借东西’的人找到了,会派上什么用场,恐怕也会让作为失主的小孩高兴吧”。

        整个《故事药丸》就是这样,病症、药丸,对药丸的介绍与药效的解读,有时候,还带上一点儿用药的策略。对于这些“药丸”,有一些解读相当充分,不只涉及药丸本身,更回应了“症状”,而对症状的了解,可以帮助人们不只使用作者提供的书目,还可以找到额外适合的读物。印象深的如《暴力》一节,在电影《少年的你》热映的当下,看这节文字会有更多感慨,作者推荐了《杀死我的那把刀》与《爱花的牛》,在进行分析时,她们首先写道:

        我们都希望认识的孩子永远见不到以伤人为目的的真刀真枪,但更有用的是让他们理解暴力的前因后果——与我们的孩子一起思考,一旦他们遭遇暴力,如何化解和消弭。虚构作品是探讨这一主题的理想媒介,可以找到很多对暴力背后的思维模式进行挖掘的佳作。

        很显然,最有效的“故事药丸”,能带来的不仅是解决表面问题,而且是借之思索、探求问题的背后,避免这些问题,或者在遭遇这些问题时,有更充分的准备来应对。书中这样的章节有很多,如《父母太忙碌》《父母即将分开》《父母生病》《父母太强势》等,有关这些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情况,作者所给出的不是那一两本奔着问题去的书籍,而是充满了甜蜜与真情,作为“药丸”,同样是很有爱。

        回到“药丸”,“药”因“病”起,因为有了病,就想办法抓药。读完全书,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细致与广博,对“病”的总结与概括全面而具体。作为治疗工具,《故事药丸》由三个部分组成,作为治疗主体的《故事药丸》,还有两本别具一格的小册子,一本叫作《使用说明》,包含作者的一篇导读,以及对本书体例的说明,另一本叫作《自诊指南》,是一份极其充分的症状分类索引。由此,关于《故事药丸》理想的用药方法,应是先读“说明”,再进行“自诊”,接着根据症状找出相应药丸。那么,这个与“自诊”紧密相连的“症状分类”就很重要,它决定着这本“医学参考书”是不是能给“患者”足够参考。毫无疑问,作为“人生学校”特聘书目治疗师,她们做到了,她们以“生理问题”“小毛病”“小困扰”“坏习惯”“遭遇打击”“关于家庭”等十三大项为分类,提出了399个成长道路上的疑难杂症,可以说兼容并包、蔚为大观。当问题被提出,这就是孩子内心的倾诉,当书单被列出,这就是孩子内心得到了倾听,于是,所有的症状就有了治愈的可能。

        最后我想说的是,故事知道怎么办,别觉得故事只是儿童需要,《故事药丸》里还列出了32份成人药方——针对成人会和孩子一样产生的32种心结。我想,这32份成人药方的存在,是对使用这份指南的成人的最好提醒。在这本书里,所有提到的最好的童书,都是可以与孩子共读的。好书就是好书,不管它是写给谁的,就算是“药丸”,那也是老少皆宜,都可放心吞服。)(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 冷玉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1 15:22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65

    主题

    333

    帖子

    139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92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14: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的真英雄

        捧读朱永新先生主编的著作《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共和国70年教育70人文选》(上下册),这部文集收录了75位取得卓越成就的教育者的代表作,以点带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的突出成就。释卷长思,所受的教益主要有几个方面:

        首先,这部著作体大、思精、识深,异彩纷呈,充分展示了教育这一系统工程的多面性,有助于增强我们对现实教育复杂性的认识。比如关于教育(体制)与社会的宏观认识。如果不研究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等,便对现实状况和教育现代化之间的关联漠然无知,在教育实践中必然会产生短视和盲目。

        纵观70年不平凡的历程,我国已构建起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基本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正是对教育的全方位宏观认识,才使得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获得了坚实的支撑,推动了教育改革继续向着前方进发。

        其次,这部著作充分展示了教育繁难细密的改进过程,而这也让人充分感受到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次次文化的学习、吸纳、更新与自主创新的过程。

        关于学科教育,比如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设置、生命科学及生物教学改革、数学教学改革、语文教学问题等,都针对现实需要进行了更为合理的布局,不少教育成果已经由向外学习转化为自主发展。而这些,都是在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

        教育的发展,对外而言,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对内而言,需要理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理顺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再次,这部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教育文选,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行动、建设、求实、深入、创新和自信。诚如朱永新所言:“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一言以蔽之,这就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关于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诸如新教育实验、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尝试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新基础教育实验等,皆从学生出发,实施鼓励性教育,关注思维品质、学科能力的培养。

        至于学校的教育改革,数学教育改革的“青浦实验报告”、南师大附中十几年课程改革、北京史家小学“和谐教育”等,在改革与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兴趣与潜能等方面较为典型。

        这部著作以独特的视角选录当下教育知识分子的代表作,以点带面凸显了教育发展的艰辛过程。这既体现了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即时动向,又深刻展现了他们的理想情怀与责任担当。而这些知识分子,其人生追求、理想信念、价值实现仍与历代前辈一样感人至深,正如“序言”里所写:“他们是中国教育的真英雄。”

        (吴礼明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铜陵技师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