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社区

查看: 127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敞开着的心灵,道不尽的情怀 ——“中外经典诗文课”系列丛书读后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7-12 10:44
  • 签到天数: 17 天

    [LV.4]偶尔看看III

    40

    主题

    41

    帖子

    747

    积分

    圣骑士

    Rank: 4

    积分
    74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13 14:1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韫琬、周金荣编著“中外经典诗文课”系列丛书共3卷,分别是《中外经典诗歌五十课》《中外经典小小说五十课》《中外经典散文五十课》。这套丛书总能于不经意间,使人愉悦、通透心境。那篇篇诗文,是敞开着的心灵,理不清的纷繁与细腻;是人性的光亮,道不尽的情怀。

    年轻时,由读书领略人生;成熟时,才知经历了才能读懂。正如这套丛书“小编有话”中所阐发的:“精神的哲理来源于平凡的生活,独到的视角来自潇洒的态度,个性的哲学起源于别有的情趣。”这套丛书所收录的名作,大多源于生活中的琐细微末,反映了最朴素真实的人物情态。然而,每篇文章都能由日常的经历阐发出深刻的思想,用平淡的语言触动心灵深处的情感,由瞬刻的体悟镌写恒长的人生。

    编著者对文章的选择、导读、延展与收集,无不体现了一位教育者、文学创作人的思考与用心。如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即形散而神凝,言简而意深。形之文辞、句式、语段、词法,随心、率性;神之思想、精神、追求、价值,清亮深刻,意味深远。贾平凹曾说:“真正好的散文,不在乎它写什么,告诉了读者多少东西,而在于让读者想到了什么,有多少心底的东西被唤醒。”的确,凡尘俗世,谁人不是在尘埃中学着成长?心灵深处,谁人没有珍存的一份专属?唯有独处时,才有机会面对自我。而这套丛书,恰如“摆渡人”一般,导引着读者进入自己的心灵世界,寂静而欢喜。我对编著者是熟识的,这套丛书,她们做得极用心。可以说,每一段选文,都是对作家及其思想竭尽所能的呈现,景仰名篇,致敬经典。让读者在赏读过程中,以最闲适放松的状态徜徉于心灵风景中,敞开着、触动着、浸润着,常有悸动而浮想联翩,甚至情不自禁地升腾出一种感激之情,感激作者的文字、感激编者的用心、感激生命的美好。

    收到李韫琬、周金荣编著的这套丛书并放于案头的时间不短了,偶尔翻阅,不时产生写篇读后感的冲动。可又因内容之丰富、深邃,不知从何处落笔。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在阅读过程中,一种贴心的认同感总会如涓涓细流般流淌于心田。今日又读,单是封面就看了许久,对其用“课”字而非“文”或“记”,不禁了然。也许,这种认同感缘于我们相同的职业责任、价值追求与信念坚守。

    这是一个富有教育学意蕴的问题。用“课”字,意味深远。“课”之参与主体是多维的,内容结构是多层次的,而其实现过程则是交互的。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曾深刻剖析道:“师与生的关系是‘交互主体’关系,而非‘主导主体’关系,应从根本上强调由‘灌输中心教学’转变为‘对话中心教学’的内涵。‘对话’,即两颗心灵的彼此尊重与自然沟通,这是其他任何交互环境都无法实现的效果和企及的境界。”是的,师生交往的对话,蕴含了多么丰富的教育理念与生命价值!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此,这套丛书的内在结构亦是如此。

    在这套丛书中,编著者通过作家简介、小编有话、课堂再现、延伸阅读与经典语集等形式,力图步步迎合小读者们的阅读需求,缓缓引领小读者们一点一点地靠近文章里的情境、走进文学里的世界、融浸文人的情怀。教学领域里的对话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生命与尊严、意义与价值的理解。它既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种生活思考与人生智慧。明代学者薛宣说:“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真正的师者正是以这样一种为教、为学、为人、为文的追求或坚守,构建了一个又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为所有学生构筑了幸福的童年。教育的真正价值即形成智慧,而智慧则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人自由地思想。纵览这套丛书,美韵与精致、传统与现代、心境与意境相通,风景与时光恒远。聆听着名家思想的箴言,浸融在超越时空的伟大精神境域。这不仅能提高和拓展小读者们的文学水平和文化视野,更会升华其生命的深度和精神的境界。

    读这套丛书时,我想起席勒的一句话:“美可以给你自由。而其实它什么也没有达到,只是让你可以从你的自身出发,为你所欲为,美只是让我们具有了人性。”对人来说,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潜力的全部发挥,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著作《动机与人格》中所说的那样:“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对天赋、能力、潜力等的充分开拓和利用。”而在自我实现的诸多需要中,文学艺术的需要以其情感特性而独具魅力,也就是说,文学艺术的需要是其自我实现的情感需要。尤其对青少年学生而言,身心健康且常能体悟到美,不仅会提高他们当下学习与生活的质量,更会为其未来发展贮存下生命的能量。(作者:苏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