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校传真 >
  • 重庆市育才中学
    发布时间:2020-01-16 11:18          作者:admin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创造节篮球机器人项目

    《陶行知在重庆》大型原创话剧

    重庆育才中学师生在实验课堂上

    正逢重庆育才中学建校80周年盛事,一部由重庆育才中学与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打造的讴歌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大型原创话剧《陶行知在重庆》吸引众人目光。

    历时两年多、易稿30多次……这部话剧讲述了陶行知1939年至1946年期间,在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帮助和指导下,于抗战陪都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爱满天下”的情怀推行教育救国的感人故事。

    “陶行知先生大爱、奉献、求真、创造的精神,与当代社会所倡导和需求的教育精神一脉相承。”正如话剧出品人、总制作人、监制——重庆育才中学校长张和松所言,“我们希望通过多种角度、多种形式生动再现陶老校长的伟大情怀,将其发扬光大,为校园文化赋魂,努力培养具有‘陶味’的时代‘真人’。”

    “文化是学校生命的DNA”,作为行知文化的建设高地,重庆育才中学始终以行知精神和生活教育为思想旗帜,努力把“行知文化”贯穿在学校管理和制度建设中,贯穿在以生活教育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中,贯穿在“行知行”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模式构建的实践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实现文化自觉、文化共荣、协同共生、特色发展。

    植根 生活教育奠基础

    在重庆武隆区的仙女山旅游区内,新建了一座“巴蜀译翁亭”,这“巴蜀译翁”指的就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歌德学者、作家杨武能教授。

    耄耋之年的杨教授对育才有着深厚的感情,称育才为自己的“圣地”,回忆当年读书情景,他说,那时的育才是一个大家庭,没有师生之分,也没有身份贵贱一说,大家都以哥哥姐姐相称。“入校前,尽管才13岁,我仍难免多少受到乌烟瘴气的旧社会污染。直到投身于育才母亲般温暖圣洁的怀抱,才开始恢复纯真无邪的本性。”2018年杨武能教授荣获中国翻译界大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面对个人成就,杨武能教授说:“无论自己的一生有多传奇,都是从育才学校开始的。”

    树高千尺,离不开沃土的滋养。育才中学是一所“根系”丰富扎实的学校。首任校长、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强调“要拆去学校与社会中间的一道‘高墙’,办开放式的、面向整个社会的学校”。陶先生“生活教育”理论贯穿于育才中学发展始终,无论从理论意义还是从实践意义上讲,都具有独树一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担水劈柴皆有道,举手投足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为育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积蓄了巨大能量。在推进生活教育的实践中,育才中学一方面坚守学校优秀的传统根脉,增强文化自信定力;另一方面努力使“生活教育”理论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其内涵和时代意义。

    “建设有新时代陶行知生活教育特色的学校是我们的责任。”学校在“行知育才,教育为公”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把生活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以“大爱”“奉献”“求真”“创造”四大精神去涵养有“陶味”的文化,践行“生活是教育展开的鲜活舞台”“在生活中处处是教育的契机”“生活是教育生发的土壤和源泉”的“生活教育”理念,努力通过教育来改变生活,改变在生活中的人,使之向真向善向美,为国家培养“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自觉觉人”的时代“真人”。

    育才中学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活教育模式,即“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

    面对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学校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以“学做‘真人’”“培养生活力、创造力”作为教育宗旨,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把新课程的理念融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全新的学科生活大课堂、校园生活大课堂、家庭生活大课堂和社会生活大课堂等四个“生活课堂”建设,引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不但使新课程实践更有效,也实现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念在当代学校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学校课程建设有浓浓的生活味。围绕生活教育的内容、方式和培养目标,基于学科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四大领域,学校构建了系列生活课程:行知文化、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科技创新;创造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市级精品社团选修、校级精品社团选修、主题班会、仪式教育;家庭养护师、家庭营养师、家庭美化师、家庭礼仪、家谱家风;国防教育、社区服务、研学旅行、职业体验课程等等。“生活教育”正如涓涓细流浸润着育才学子的心田。

    “风筝飞起来了,飞起来了……”在“生活教育大讲堂”,重庆市风筝协会的专家为学生们带来了风筝文化和制作的讲座。风筝的起源与发展历程、风筝的构造与制作、风筝的放飞技法等等,学生们受益匪浅。课程之后,学生们把对育才的期盼和丰富的育才元素以绘画、诗歌等多种形式展现在自制的风筝上,放飞在蔚蓝的天空中。

    在建校80周年庆典之日,陶行知纪念馆正式揭牌对外开放。这是继南京陶馆、上海陶馆、安徽陶馆、重庆陶馆和杭州陶馆等全国五大陶馆之后,全国仅有的一座由中学独立创建的陶行知纪念馆。

    朱红色四方外墙典雅而凝重,馆内面积约2000平方米,包含两馆十三厅,大量翔实的文字、图片、实物、主题雕塑、场景模拟、影像史料等,多角度地再现了陶行知的生平事迹,全方位地呈现了育才中学80年的峥嵘岁月,深层次地挖掘了流淌在陶行知与一代代育才人身上的血脉和情怀。陶行知纪念馆是行知精神和育才风骨的凝练,是学校建设新时代有“陶味”的校园文化的巨大财富。

    新建的陶行知纪念馆,还将有助于增强九龙坡区的核心文化竞争力,也是重庆市九龙坡区着力打造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

    固本 “行知行”指方向

    镌刻在教学楼中庭花园中四根石柱上的“求真、乐群、行知、创造”的校训,不仅仅刻在石头上,更作为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气节,刻在了育才师生的心里,在一代代学子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促使他们奋勇前行。

    学校把这种精神文化巧妙蕴含在校园环境、教育设施和人文景观中,营造走廊文化、大厅文化、墙壁文化、橱窗文化和楼梯文化,把文化书写在校园的每一寸土地上,让人时时刻刻感受文化的魅力与熏陶。

    行走在校园,会被各种文化符号吸引。伟岸的周恩来与陶行知雕像、熠熠生辉的育才师表墙、栩栩如生的“六大解放”群雕、气吞山河的《育才赋》、“爱满天下”的文化石……触目皆是的人文景观,不仅蕴生了强大的视觉张力,也彰显了学校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行是知之始”,陶行知先生基于自己的教育实践,强调“先行后知、自下而上”。育才中学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把“行知行”的观点贯穿在以生活教育为特色的育才中学实践中,以培养学生“生活力、学习力、自动力、创造力”四大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目标,坚持活动育德,挖掘并激发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依托四大生活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考察探究、社区服务、设计制作和职业体验,建设具有育才生活教育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促使师生成为有行知精神的行知文化人。

    在校内,学校设置了很多职业体验岗位。包括寝室管理员、清洁检查员、资料收集员、档案整理员、器材准备员、课务员、学籍员、图书管理员、报刊收发员、门岗执勤员、安全巡逻员、多媒体维护员、后勤绿化员、秩序维护员、助理售餐员等体验岗位。

    在校外,“百岗千生行”职业岗位体验已自成一体。建设银行杨家坪支行、华润万象城、重庆职工医学院、建设集团、隆鑫集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理工大学、重庆渝西天然气公司等以及敬老院、社区环保,到处都有育才学子的身影。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每学期开学,“重走行知路”是每个育才学子的必修课。精心设计课时,到合川古圣寺,了解陶行知生平事迹及教育思想;参观校史馆、红岩村育才旧址,了解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及厚重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让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学校研学之旅从寻根溯源到欣赏缙云山自然之美,感受长安集团工业之光,如今学生们的脚步也从学校走向世界,从澳大利亚到美国,从亚洲到欧洲,学生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旅途中的女子合唱团走进悉尼歌剧院,面对世界级的演出以及座无虚席的观众,表现大气自如,荣获优秀团队奖和最佳指挥奖。“悉尼歌剧院不再是我在明信片上见过的白色风帆,从此它与我的生命有了联系。”一篇篇分享日志让学子们享受到成长的喜悦。

    目前,学校已建成生活教育综合实践基地、生活教育科技创新综合实践基地、WER机器人活动室、篮球机器人活动室、越野机器人活动室;建成亿通国际云南丽江研学旅行基地、重庆渝北铁山坪东方山水研学旅行基地等多个校外研学旅行基地。

    共荣 红色基因润底色

    在育才校园里有一道亮丽的风景——40多米长、3米多高的“育才师表墙”浮雕,气势恢宏。

    每每走过此地,总有一种心情在激荡,总有一种追随在涌动。陶行知、贺绿汀、陈烟桥、艾青、翦伯赞、章泯、郭沫若、戴爱莲……以首任校长、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典型代表的名师群体,展示了育才中学深厚文化之底蕴和育才名师之风范,作为精神文化的符号,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奉献精神,他们的智慧,激励后来者爱校爱国,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教育,没有独立的生命,它是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张和松表示,80岁的育才诞生于特殊年代,充满着浓厚的爱国情怀和质朴的教育理想,流淌着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

    1939年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时,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和第十八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负责人的周恩来同志,选派共产党员和骨干教师到育才学校任教,并在育才学校组建中共地下支部,由南方局直接领导。

    当年,在陶行知先生的主持下,一批又一批爱国进步人士进入育才中学任教,设立了文学组、社会组、绘画组、音乐组、戏剧组、舞蹈组和自然组7个组,唱解放区的歌曲、排演进步话剧……进步思想在育才火热传播,育才中学也被人们称为“重庆的小延安”“小解放区”。

    迎接重庆解放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也是由育才中学师生制作的。1949年11月30日,重庆育才中学师生将这面五星红旗挂在了当时的“抗战英雄记功碑”上,12月1日,当山城人民涌上街头欢庆重庆解放时,首先看到的,便是这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先辈们追求“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素质强国、教育救国”的理想和动人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育才人,铸成了红色文化的“魂”。“必须将红色文化的艺术价值转化为一种现实能量参与时代发展,这是红色基因传承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的命题。”

    遵循着“继承、发展、创造”的主题,学校积极引导师生铭记革命历史,继承发扬革命事业,按照“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课题,植红色基因之根,铸行知育才之魂。

    对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学校深挖新时代下美育的内涵和外延,提出“全员育美、全过程育美、全方位育美”的“三全”美育思路,创造了培养全校师生美育意识、美育思维、美育能力三位一体的美育大格局,形成了“以尊重学生情感”为价值核心的多元特色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了“文明、进步、多元、和谐”大美育格局下的核心素养教育文化生态。

    红色基因已经植根于育才这片“师陶圣地”。“爱党爱国,矢志不渝”“勇于拼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等红色文化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文化信念,与每个育才人情感相连、命运相通,成为育才人精神的归宿、前行的动力。

    “中华是我的祖国,育才是我的家,我爱育才我爱中华……在生活中学习,在创造中长大,永远奔赴一个理想,爱满天下。”聆听着《我爱育才,我爱中华》的雄浑校歌,让我们看到了育才人前行的步伐铿锵坚实。

    发展 创新创造引未来

    “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

    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在20世纪40年代初,他亲自制定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中学开展“创造月”活动。还制定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极力倡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先生主张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进一步激活群众的创造活力。他提出让文化、精神、学术“下凡”,钻进老百姓的队伍中去,说出老百姓心中要说的话,教老百姓,与老百姓共同创造。

    在育才中学,创造的风景总以不同的方式在校园中呈现。

    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创造节系列特色活动贯穿整个学年。每年3—4月,学校举办读书文化节,确定不同的主题,如“五个字的中国”“读城记”“一言一聆一诵一悟一卷”等;每年4—5月,举办艺术文化节,融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为一体;每年9—10月,举办体育文化节,精彩纷呈的项目比赛,充分展现了学生们的青春风采、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作为“四节”之一的创造节,学校引导育才学子感受科技创造的魅力。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科技作品,感知科技的力量,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未来科技的时空观念,引领他们树立科技创新的志向,从而推动未来科技的变化。

    对学生们来说,创造节就是一场汇聚满满创造力的奇妙盛会。学生们尽情发挥年轻生命力的创造精神,让校园里的一切都“新”起来。

    “测测校园建筑物”“做做小制作”“写写小论文”“想象小发明”“行文艺术展”“环保创意大比拼”“电影我来拍”“我要做巴菲特”等涉及经济、科技、社会、艺术等40多个活动项目,吸引全校师生参与,实现了学生的“手脑双挥”。

    创造文化弥漫于校园的每一角落。教师的创造活动也是此起彼伏,历史组开展“旧曲新词”活动,教师们用历史语言为已有的歌曲填词,如古曲、民谣、嘻哈等,让历史与音乐结合,碰撞出与众不同的中国风;数学教研组开展“趣味数学与数学魅影”活动;语文组开展猜字谜活动等等。

    “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是陶行知校长育人的目标,也是育才中学一以贯之的追求,而这都成为了师生们成长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育才中学的创新创造活动,使学校形成鲜明的“生活教育,爱满天下”的办学特色,提升了育才中学实施生活教育模式中新课程的有效性,并形成了具有生活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

    “人生是创造的,学习是创造的,生活是创造的,绚丽的未来是创造的。让我们勇敢、主动地去开拓创造,在生活中学习,在创造中发展壮大!”这些凝练的格言,已成为育才中学师生的座右铭。

    目前,学校已建成在全市起示范和辐射作用的数学、物理和综合实践三大创新基地以及美术等六大精品课程。开设辩论社、动漫社等百余个学生社团。学校男排多次获得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联赛和全国中学生排球联赛冠军;田径队多次被评为全国和市级道德风尚奖;国际象棋训练基地培养出国际棋联大师3人、国家运动健将10人;“创美画卷·书画摄影展”“百团联盟·精品社团展”“人形机器·科技作品展”“点石成金·变废为宝”巧手大赛、花艺冷拼大赛、传统手工艺进校园等创意活动,更是学生们创造精神和创新活力的集中展示。

    “学校有灵魂、教师有思想、学生有主见、家长有信心。”在学校的文化磁场中,每一位师生都能感受到蓬勃的向心力量。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学校已发展形成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重庆育才成功学校、重庆育才成功学校鲁能校区、重庆市双福育才中学校、重庆市龙水湖育才中学校的一校五区办学规模。

    “我们既是历史的剧中人,更要做历史的剧作者。”张和松表示,追寻先生的脚步,重温先生伟大的精神,学校将进一步潜心挖掘陶行知文化内涵,寻求其与当代教育的极佳契合点、交融点和生长点,在传承中创新、在转型中发展,让行知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渗透学生的生命、融入学生的精神,把育才学子培养成为具有完整人格、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自觉觉人的新时代“真人”。无愧先贤、无愧历史、无愧新时代!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校长 张和松)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