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校传真 >
  • 兰溪市第一中学
    发布时间:2019-07-08 14:13          作者:闫 瑞 赵艳艳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

    “担三”教育铸魂兴伟业

    ——浙江省兰溪市第一中学“担三”文化建设纪实

    image.png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兰溪市第一中学自1936年创校(前身是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至今已有80多年,虽经历抗战烽火的洗礼和解放战争的硝烟,却始终矢志不渝地情系乡土、身系家国、忧患苍生。在儒家“道学、功业、文章”的“担三”文化浸润下,学校秉承“崇德、崇真、崇新”的办学理念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英才”的办学宗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文化人和教育创新,不断深化课程课堂改革,构建以人格素养课程、科学素养课程和创新素养课程为核心的“三三五一”课程体系和“361黄金课堂”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致力于为党和国家培育有担当、明笃学、敢创新的兼具中华情怀和现代素养的栋梁之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兰溪一中的莘莘学子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不惧战火,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前列,抛头颅、洒热血、求真理;解放后,在铸魂、育人、兴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持续为党和国家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民族英才,他们在各行业均作出了杰出贡献;步入教育改革新时代,学校不忘初心,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发展规律,为实现中国的发展和民族的崛起之梦不遗余力。

    “担三”教育的文化内核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年来,兰溪市第一中学立足兰溪婺学文化、诸葛文化、“担三”文化和李渔文化等独特的地域传统文化,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独具特色的“担三”校园文化体系,将“道学、功业、文章”的“担三”精神作为“担三”教育的文化内核,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坚实的知识储备,树立了一个“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一流高中典范,彰显了学校开阔的办学胸襟和远大的教育理想。

    “担三”,因明朝兰溪籍先贤章懋勉励后生学子担负“道学、功业、文章”三大担而得名。对兰溪一中而言,道学,指道德修养,是学校的发展之道,是师生修养道德的根本,是学校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培养高素质民族人才的办学追求;功业,指个人事业和学校教育事业的远大追求,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对学生走上社会后对社会、国家建功立业的殷切期许;文章,指知识与能力,是师生对知识、学业、自身能力和水平的不懈追求。“担三”文化蕴含了传统儒家“立德、立言、立功”的思想,并将其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永不磨灭的功德伟业。“人生三不朽”思想以其深沉的担当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如今,“担三”品质赋予学校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为学校注入了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凝聚人心、积聚力量,感召全校师生为人、为学、为事的担当精神和高贵品质,升华为学校校园文化主题。

    学校把“崇德、崇真、崇新”办学理念写进学校章程,作为教育改革新时期对师生的新要求。崇德,浓缩着历代兰溪名士的“担三”教育情怀,要求教师以德施教、教书育人,要求学生心系天下、以德修身,要求师生以博大的胸怀顺应自然与社会变革,承担起时代的使命。崇真,即崇尚真理,是求知中更重要且应有的精神品质,要求办学崇真,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育人;要求待人崇真,真诚、诚实、守信;要求治学崇真,引领学生在科学上追求真理。崇新,即树立创新意识,侧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现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办学和治学的精神风貌,要求教师提高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并合理引导学生的创新行为。“三崇”理念的内涵,从学生层面而言,指做人有品德,做事有真诚,做学问有创新;从教师层面而言,指育人讲师德,教学讲真心,科研有创新;从课程层面而言,“崇德、崇真、崇新”的课程就是德育课程——人格素养课程,真知课程——科学素养课程,创新课程——创新素养课程。“崇德、崇真、崇新”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规律和要求。

    “三三五一”特色课程体系

    兰溪一中顺应国家课程改革与当今社会对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的需要,充分挖掘兰溪地域的文化优势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认真贯彻执行《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崇德、崇真、崇新”为校训,开发、开设校本选修课程88门。其中,知识拓展类53门,兴趣特长类13门,职业技能类8门,社会实践类4门,初步形成颇具特色的“担三”课程体系,即“三三五一”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和科学担当的能力,要求学生努力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不忘追求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三三五一”课程体系,基本结构是“三担三养五类一特色”,“三担”,指以“有担当、明笃学、敢创新”为育人目标;“三养”,指从个人素养(做人)到科学素养(真知)到创新素养(创新)三个层次的课程群;“五类”,指必修课程和知识拓展类、兴趣特长类、职业技能类、社会实践类的选修课程;“一特色”,指的是“担三”文化特色课程。学校“五类”课程中均包含“三养”层次课程,形成了三个层次十五个门类的课程。“担三”特色课程将地方文化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李渔研究会、诸葛八卦村等地方文化优势,开设语言文化、诸葛文化、婺学文化和李渔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情怀;充分体现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通过科学讲坛、技术设计、生物实验和科技发明等学科的创新实验活动,引领学生在科学上追求真理,培养学生获得真知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三位一体”校本教研模式

    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对教育事业规律性的认识。兰溪一中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秉承“教是为了不教”的宗旨,以生为本、激扬生命,以落实课堂教学常规为基础,以转变课堂行为和方式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效率为重点,以减轻课业负担为保障,在教师自主研究和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开发了“361黄金课堂”,努力构建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兴起,学校还将智能诊断系统用于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实施精准教学,使课堂教学更高效、更智慧,为打造学术型教师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361黄金课堂”,是在学习内容、学生组成、时间分配、课堂主体和课堂评价标准五个方面打造“361黄金比例”,旨在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学习结构。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内容方面,要求30%的知识自学能会,60%的知识合作学会,10%的知识由老师引领学生学会;在学生组成方面,30%学生为特优生,60%学生为优秀生,10%学生为待优生;在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方面,30%的因素是智商,60%的因素是情商,10%的因素是行商;在时间分配方面,30%(约12分钟)是老师诠释学习目标,组织课堂教学,课堂引领、激励、点拨,60%(约24分钟)是学生分组合作,展示点评,质疑拓展,10%(约4分钟)是学生总结反刍,当堂检测。在课堂主体方面,注重培养“学为主”意识。“学而会”意识,“学在先”意识,在课堂评价标准方面,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确立“三个尊重”意识,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孩子。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

    在课堂教学范式变革中,学校在遵循原有课堂模式和日常作业布置与练习方式的基础上,将精准的智能诊断系统运用于课堂教学评价,衡量教学是否达到目标、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或技能。据此,准确、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学习方案,匹配更适合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指导,让学习效果可视化,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做法是:首先,运用电子信息平台建立常态化的学业信息采集、管理、分析服务体系,通过简单点选和拍照快速完成作业的提交和信息的采集,记录学生学习表现的统计数据;其次,通过练习结果的精准分析,形成个性化作业分析报告,反馈给学生进一步开展精准学习,更精准地进行错误订正;最后,通过微课开展精准学习和精准辅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兰溪“担三”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兰溪一中的“崇德、崇真、崇新”理念蕴含着学校师生的道德理想、学术人格和社会责任,涵盖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对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和发展态势,有着现实和长远的价值和意义。循此而行,则俊才名师将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为党和国家建功立业,学校也终将实现市内领先、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一级特色示范普通高中的发展目标。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