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家展示 >
  • 曾军良:幸福教师成就幸福教育
    发布时间:2018-07-10 15:24          作者:曾军良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阅读:

    blob.png

    曾军良 物理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校长兼党委书记。全面经历各类生源、各类学段、各类层次校的教育实践探索,系统提出“魅力教育”新思想。先后多次承担国家课题,曾8次获得国家及省市科研成果一等奖;已出版《爱与智慧的教育》《高效学习方略》《曾军良与魅力教育》等专著。
     

    幸福教师成就幸福教育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唯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提供幸福的教育;唯有幸福的教育,才能创造孩子的幸福生活;唯有师生的幸福生活,才能实现教育的价值。

    教师的幸福需要自身去创造、去体验。教师要转换思维、献身事业、创新工作,在工作中去体验、感悟、享受教育的幸福。影响人生幸福有六项选择:一是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控制生命的宽度。二是我不能左右天气,但却可以改变心情。三是我不能改变容貌,但却可以展现笑容。四是我不能控制别人,但却可以掌握自己。五是我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好好利用今天。六是我不能样样胜利,但却可以事事尽力。做一位幸福的教师,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用情用力:

    第一,做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教育是讲良心的事业,需要对每一个孩子负起责任、精心培育;教育是为国育才的事业,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的使命,教师要有担当精神、忠诚教育、无愧于心;教育是艰巨而光荣的事业,教师需要终身奉献与智慧创造;教育是滋养生命的事业,教师要欣赏生命、传递美好、健全身心、提升素养、同生共长、快乐成长。

    教师要一心向善。教育要努力激发精气神、塑造真善美。教师要成为善良的引导者、播种者、传递者、守护者,努力培育学生善良的品质,让善良成为一种共同的价值选择,成为人们相处的基本行为方式,让善良带给这个社会更多温馨、美好和幸福。

    教师要淡泊名利。教育是沉潜的事业,需要弯下身子、沉下心来去研究、去奋斗、去创造、去陪伴。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坚守心中的那份宁静,淡薄名利、内心充盈,享受教育的那份单纯与美好。

    教师要充满爱心。教师没有爱心,无异于歌手没有嗓音,乐师没有听觉,画家没有色彩感。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一个热爱孩子的人,把与孩子交往当成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第二,做一个心灵和谐的教师。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内在依据,是生命个体成长的灵魂所系。唯有心灵的和谐,才有教师的高贵。

    教师要宠辱不惊。大自然有风和日丽,也有狂风暴雨。教师要优化情绪。情绪不只是一个人健康与否的晴雨表,还是其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高下的试金石。教师要有调控自身情绪的能力,善于把欢笑、快乐、幸福带到工作中、带给孩子们,传递着欢声笑语,享受着教育的甜美。

    教师要知足常乐。在物质追求与个人名利上,要知足常乐,享受着教师职业的那份美好,享受着与孩子相处、看着孩子成长的那份幸福。在事业追求上,不知足亦常乐,不满足于已有成绩的取得,而是努力让自己的今天超越昨天,让自己的明天超越今天,历经坎坷、善于攀登、持之以恒、激情奋斗,努力创造自己生命的冠军。

    第三,做一个持续发展的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永远在路上,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新时代,面对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没有一种固定的教育方式永远有效。教师永远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创新、需要智慧、需要艺术,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要有绝不放弃的勇气和精神。成长需要时间、需要积淀、需要坚持、需要毅力,因此要相信这个世界会给有理想、有追求、有顽强精神的人让路。

    教师要有良好的习惯。生活有了规律之后才会有秩序,也更容易成功。教师如果形成每天阅读、写作、反思、创新、锻炼的习惯,有了量的积累,就一定会有质的升华。

    教师要实现文化升值。教师要善于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要注重吸收中华文化的精髓、修身养性、以文养心、以文化人,让中华文化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

    教师要学会审美。这是超越习惯的一种高层境界,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一种幸福之旅,学习审美不是单一的学习,它是全方位的。每天日出日落,太阳不是重复既往,而是一个又一个新景象的呈现,妙不可言。早晨锻炼时对空气与绿色的感觉,阅读与背诵时对快乐的感受,都可以用美的视角去发现、去感受、去享受。

    其实,一位教师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与品质。外在的相貌和物质的构成基于遗传而无法改变,但人的精神可以因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教师要努力走进阅读的世界,终身阅读,让阅读丰厚自己的精神,涵养自己的品质,提升自身的素养,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师的工作,用智慧与艺术推进教育的创新。

    一个教师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我们的教育生活是由无数的碎片组成,这些碎片往往会形成破碎的未经省察的经验,使教育教学在比较低的层面不断重复。而通过专业写作,就能够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们的经验融入教育生活,使之成为我们专业反应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这样,这些碎片就可以经过拼合成为美丽的图景,就像散落的珍珠串成美丽的项链,教育也因此不断升华超越。

    (作者系北京实验学校校长)

     

    创造属于学生的课堂

    课堂究竟因何而存在?课堂最终属于谁?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回答的问题。我认为,学生是课堂的根、课堂的命,是课堂的开始、课堂的发展、课堂的结束……学生,是课堂存在的全部理由,课堂最终应属于学生。

    课堂的核心是学生

    “学习”是课堂的核心,课堂应该围绕“学习”这一核心进行。教师要精心策划学习流程,努力推进课堂学习的多样化。创建学习的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丰富学习的方式,拓展学习的时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励他们在学习中进步,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举一动,都事关学生的学。要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公地位,教师要把握几个关键要素。

    不“越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所能做的,只是引导学生学、帮助学生学,而不是强迫学生学、代替学生学。在备课时,教师应多从学生的视角去看问题,设计好课堂的学习流程。譬如,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怎样思考?他们已有的学习基础和新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在哪里?这种表达方式的奥妙,学生能体会吗?怎样的学习流程能提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如能记住自己的“引导者、帮助者”身份,学生的“课堂主角”一定会当得更好。

    守“底线”。学生没有开始学习,教学就不能开始。我们必须警惕学生身处课堂心在别处的现象,我们的责任是把他们的心思引回到学习中来。课堂教学应该如潺潺溪流,不为速度与激情,只是涓涓细流,从容而行。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若主角不参与其中,这样的课堂速度再快,看着再热闹,那也只是教师的课堂、部分学生的课堂、“伪学习”的课堂。教师的底线应是保证学生在学习。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主角,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留在课堂上,一旦发现游离者,要舍得停下来,敢于停下来,用眼神、动作、精彩的学习内容、教育智慧与教学艺术把学生“召回来”。

    讲“科学”。教师必须怀着清晰的目标、带着深厚的专业知识走进课堂。不应迷信顺畅的课堂,我们相信学生的成长需要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从发现问题、暴露问题,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没有经历学习的困难、勇气与挑战,也就无法获得学习的品质,更难以享受精神成长的喜悦。

    “学生主体”“学习主人”绝不只是响亮的口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但是,永远不能忘记:学习是课堂的核心,课堂最终属于学生。只要记住这一点,就会明白教师应有所作为。

    必须让学生“真正学习”

    课堂教学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究竟要做些什么?我认为,一个教师在课堂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关注学生的真正学习,把学生的所有表现放入自己的眼里,据此来推进学生学习,达成学习目标。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真正学习,需要在几个关键点上做文章。

    面向全体。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个别学生主宰课堂的情况,大部分学生被动地看热闹、被边缘化。这样的课堂长此以往,学生会厌学厌校。这样的教学只是教师个人的教,学生的学习只是“个别学”“伪学习”。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引发全体学生的学习信心,要怎样收集信息,才能全面地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想法,要怎样处理正确、错误或无关的各类信息,才能推进下一步的学习。如此,一个真正的、清晰的学习课堂才会出现。

    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是为了解决学生的真实问题,助推学生的成长;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实现学科育人。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起点,依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寻找学生的真问题、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激发兴趣与追求的问题,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并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趣、有效地解决问题。课堂要防止假问题,如果假问题充斥着课堂,尤其是假问题下形成的假热闹,会严重影响真问题的解决。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设计课堂问题的前提是“疑”。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讨论、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才能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

    落实到底。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将教学进行到底。课堂中,教师在讲解问题后,常常问学生“听懂了吗?”学生也往往齐声回答“听懂了”。有些教师真以为学生懂了,便按照教学程序往下走,但要求学生独立去解决这些问题时错误还是很多。注重效果的落实,教师要将“听懂了吗?”转换成“你能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吗?”课堂中,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是否参与、是否理解、是否落实在笔下、是否能独立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注意将“落实”向课前、课后延伸。

    陪伴学生经历风雨

    我走过32年的教育生涯,当过28年一线教师,从走上教育岗位开始,每年都会走进一些比赛的课堂。看到上课的教师激情四射,学生默契到没有一点瑕疵,回答问题是那样的完美,我总是羡慕不已。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每一次对话,就像设定好了一样。但这样的课听多了,我就不由得产生了怀疑:这样的课堂,是否有课前的重要铺垫,是否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如果学生没有经历过错误,没有经历过失败,其实课堂并没有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记。错误、失败、正确、成功,都应该让孩子体验,经历风雨才知彩虹的美丽,历经挫折才知坚强的可贵。

    积攒教训。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一个积攒的过程,不仅是积攒成功,更多的是积攒教训——如果从来没有经历过错误,怎么能够知道什么叫成功?学生需要在错误中改进,在错误中进步,在错误中成长。当老师发现学生读错单词的时候,老师当堂纠正就是对他最好的帮助。当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发生错误的时候,同学当场矫正就是对他最大的关怀。最好的学习就是充分暴露过程的学习,被老师、同伴指正,然后慢慢地学会。

    不要为了公开课而让课堂华丽,不要以为一帆风顺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让学生走过一些泥泞,他们才能享受真正的成长——那种由学习带来的精神愉悦。

    合作学习。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都不一样,每个生命个体必然存在较大差异,个性、基础、兴趣、思维能力、学习品质均表现不一样的特征,他们的学业也处在不同的层级。学生个体的差异,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努力向上攀登。以“有教无类”促进“起点公平”,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差异发展”促进“过程公平”,以“人尽其才、各尽其能”促进“结果公平”,提供尊重差异、尊重个体的教育。以笔者多年的经验,小组合作学习、“兵教兵”是面向全体又促进差异发展的最为有效的方法。由于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各有不同,教师的讲解无法针对学生的差异,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问题需求,但小组合作学习能调动每一个个体的主动性,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暴露出来,并获得个体化的解决,有利于提升学困生的自信心,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质量。优秀生在帮助学困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仅收获了友谊,同时也推动了自己的深入思考、多维思考,让自身发展得以拔高。中间生在反思问题中学会借鉴,在倾听讲解中学会增智,开拓了眼界,让能力得以提升。因此,教师要努力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度发生,只要通过合作学习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讲,而是促进“兵教兵”作用的充分发挥。

    聚焦问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老师在前面带路,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要去哪儿,辛苦劳累也要坚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困难,40分钟有限的课堂,能创造无限的精彩。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打井,不是东挖一下,西挖一下,而应专注一处挖,往下、往下,再往下,直到清澈的水噗噗冒上来!这就是我们的课堂,让学生经历风雨、体验成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