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齐鲁教师发展论坛!
  • 主页 > 名校名师 > 名师风采 >
  • 周小燕:学生是生命中的唯一
    发布时间:2019-05-31 13:49          作者:杨 阳          来源:中国教师报         阅读:

        周小燕(1917-2016),著名歌唱家、音乐教育家,曾荣获中国“金钟奖”“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作品有《长城谣》《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蚌壳》等。

        20世纪40年代,一个消息在声乐圈中流传开来:“中国之莺要回来了!”这令许多喜爱音乐的人为之振奋的新闻主人公,就是周小燕。旅欧学习10年之久的她,此时早已是享誉中外的歌唱家。如何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成为周小燕思考最多的问题。于是,她一方面积极在国内演唱,用歌声感召群众;另一方面,开始担任声乐教师,希望能为中国培养更多音乐人才。

        1949年,周小燕被任命为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第一任系主任,之后又成为副院长并有各种头衔加身。但是,她酷爱声乐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地努力工作,始终坚持教书育人,把教学日程排得满满的,并且从不计较时间与报酬。周小燕还努力倡导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在学科建设方面敢于比肩世界一流,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实践,勇破师门、走出校门、跨越国门。

        在周小燕看来,实践是检验知识和技能是否掌握的重要方式,声乐教育更是如此。她认为,课堂环境与舞台表演有着本质区别,课堂所教内容基本上都是方法与技巧,往往零散而未成系统,学生需要去不同场合面向听众进行表演,通过自身的舞台感受,尤其是与听众直面交流才能更好地检验所学内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她还要求学生端正态度、调整心态,认真而又自信地对待每一次表演,冷静而又谦虚地聆听观众的意见。为此,从1981年开始,周小燕几乎每年都会带领学生在各地举办“讲学音乐会”,将“讲”与“练”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在实践演练中更好地掌握声乐知识。

        除实践教育的理念外,周小燕还格外重视因材施教。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她常常考虑学生的发声方法、语言基础、生理条件、艺术修养等诸多因素,并使之配合构建成统一整体,全面、系统地为学生进行具体训练的指导。她主张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方法,避免采用统一标准训练学生。她还说:“对年纪较轻、学历或者经历较浅、智力尚不成熟者,对他们讲述声乐理论知识时,教师应该考虑自己的语言和步骤。”当然,对待音乐潜质不同的学生,她在情感上是一视同仁的。

        因为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一般采用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周小燕从教以来,非常重视与学生的互助合作关系。她认为,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培养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她特别强调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对学生情感培养的重要性。在周小燕看来,要求学生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除了教师自己在歌唱时“以声传情”之外,还需要通过和学生心与心的沟通来感召学生,丰富学生的情感观,使学生能够“以声发情”,而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又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的。故此,周小燕与学生的合作和交流,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而且延伸到了教学之外的日常生活中。正因如此,她能对学生个性特点做较为全面、客观的分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制订详细可操作的教学计划。

        以上种种,其实都建立在周小燕的整体教学思路上。她一贯坚持立足民族声乐,借鉴西洋唱法,以期“洋为中用”。故而,她坚决反对单纯卖弄西洋美声的技巧而忽视音乐作品文化内涵的做法,坚持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作品背景的前提下准确表达其内涵和深意。她认为,中国声乐作品有着自身的气派和民族特色,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歌词发音的准确性,做到字正腔圆,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国作品的气象和风韵。尤其对那些来自方言区的学生,教师需要花更多精力给予指导与训练。与此同时,针对不同语言中音素发音不尽相同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其与中国的语言进行对比,找出其音素发音的区别,让学生准确把握不同语言的发音特点。

        可以说,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周小燕几乎琢磨声乐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几乎为所有的学生都操碎了心。故此,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上海歌剧院原院长魏松说:“学生是她生命中的唯一。”而正是在数十年废寝忘食的教学中,周小燕的教学水平越来越高,教学成绩越来越好。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声乐人才,培养了一届又一届声乐教育者,为中国的音乐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作者系北京市敬德书院)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